Beforweb 重新开动的时候说起“About a Designer”也会继续,那么我们继续。 前情回顾下?去年 12 月完成了第一章内容,关于我“从手机销售到网页设计师”的转行历程——从第一代触屏智能手机,到野蛮自学立志转行,到艰难维生进退维谷,最终幸运地抓住机会成为网页设计师,故事告一段落。 然而在最初的“广而告之”当中,预计会叨念的还不止这些;接下来的更多内容应该会试着围绕一个个话题展开,而不再以流水账大故事作为驱动了。 “基础”不简单 几周前收到一份 widget 的设计稿。形式很简单,medium 规格,上下两组内容单元,各自包含一行标题和一行描述,逻辑如下: 标题 A 描述 A 标题 B 描述 B ...
Oct 2020
我庆幸自己在多数时候是个只需和设计、技术,及一群只喜欢和设计、技术打交道的人打交道的人。 我们喜欢这样一个小世界,一个有限开放且逻辑美好的小世界。我们的产出在一些时候就像我们和更大的花花世界的接口,让我们在需要或必须的时候,可以相对从容地和这个大世界进行理性或感性层面的交流;而当交流变得过于纷繁,信息即将过载,这接口可以保护我们回到安静很多的小世界。 譬如我此刻试着通过键盘和对面的不曾谋面的你们交流;又譬如年复一年习惯成自然的周末跑去公司在清净时光中继续工作。不,这些时候我完全不感觉孤独,这些是无比美好的时光;工作也非工作,而是构建我的自由世界的砖瓦。 就很舒适,不是吗。 构建这样的小世界,无论是设计、开发产品,还是写字,约莫都有些像这秋天夜里盖的薄被子——它有某种开放性,不至于让你闷到做一夜的压抑噩梦;但又有着向内的符合逻辑的安全性,让你能安心地把自己裹起来半梦半醒地感到很暖很甜,这样子。...
Sep 2020
今晚熬个夜呗。那上次聊过了避免功能化的问题,今天简单聊下 logo 与品牌识别,这也是在实践当中非常容易出现状况的小地方。 首先,关于 logo,主要涉及两个点: 要不要加 logo? 如果要,如何加? 官方的内容资源对这两个问题都给到了明确的指导建议。对于第一个问题,WWDC20 “设计绝妙组件” 视频(注1)的 14:58 处: “仅当你的 app 聚合了来自不同来源的内容时,才应该在 widget 中使用 logo,例如下列案例:” 注意目前的 beta 版本样式已有所变化,例如“音乐”。 图中包括音乐、播客、新闻和 Twitter,均属于聚合了来源不同之内容的产品;通过明确地放置平台自身 logo 来帮助用户快速识别这个 widget...
Sep 2020
Beforweb 从这里开始突然就继续了。 今后也不想再像过去那样开篇先码出约莫八千字的意识流。尝试尽快进入主题。若必须念叨些有的没的,也一律写在主题内容之后好了。 从今年新的 widgets,即“小组件”说起。公布已有两个多月,想必各位不再陌生。从目前了解到的一些基于真实产品而设计的 widgets 来看,大家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典型问题;确实难免,本就是新的特性,每个 app 都需要摸索试探,即便 HIG(注1)提供的设计原则也难以覆盖到所有真实产品可能涉及到的特定问题。 这些问题大体包括核心信息的选择、界面功能化的表现、信息布局合理性、logo 与品牌识别元素、场景与类型设计,等等方面。我约莫会时不时地挑出一个来念叨,就像现在这样。希望保持在从前随笔的轻量篇幅以内,而不会成为长篇累述。...
Sep 2020
我是 C7210。回来了,我们继续。感谢你们还在。 距离小别已半年有余,时间过好快,各位都好?Beforweb自从在架设的那天起就不曾搁置这么久;眼看快到九周年,寻思着差不多是时候重新开始了。 这里删掉约么两万字来解释中间发生了什么。两万字倒也谈不上。简而言之,职业发生变化,专注设计布道;不便于广泛讨论很多话题,更不便于轻易表达很多想法。因此权衡之间暂作摸索和观望。这一权衡下来便是八个月。 但我没有一天不在想着何时可以重新开始我的 Beforweb,没有一天不在想着何种情况下可以继续我这个建设了将近九年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所以摸索清楚该以怎样的姿态与视角继续产出内容了吗?并没有。我只大致限定了一个安全的范围,然后设定了目标:只要我想到的内容不超出这个范围,一切随我性,无论主题,篇幅,形式,频率,时间...
Sep 2020
Hello 各位,还有一周就是春节了,给大家拜个早年。十二生肖轮回到起点,很好的寓意,是全新的开始。 由于接下来工作及个人方面的一些原因,我决定暂时停下 Beforweb,包括公众号和博客在内,都会在一段时间内稍作休整;同时所有的 WireframeKit 也会下架,且暂时不再提供更新,还望理解。 是休整而非关停,这还请各位放心。这边所有的过往内容,包括公众号和 Beforweb.com 都还在。只是接下来的工作方向相比于过去十多年会稍稍有些变化,可能会更多地聚焦在面向开发者的交流协作方面。我个人需要一些时间去调整和适应,同时也要考虑清楚如何让 Beforweb 更契合新的方向。 新的“麦田守望者”徽章。依然在路上。 只是想想看如果连个招呼也不打就那么默不作声地暂停输出,对将近十年来一直支持我的各位来说实在难以交代,所以今天做一个像样的告知吧。我不会离开这个江湖很远,说不定还会看得更清晰全面,并且为更健康的设计开发生态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和价值。这是我的愿望,一路未变。...
Jan 2020
了解过界面输出的一系列设计要素与原则,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关于“输入”的设计。 人们会与界面输出进行互动,期间系统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即为“输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这些反馈来优化模型并提升功能体验。 第四部分:输入的设计 了解过界面输出的一系列设计要素与原则,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关于“输入”的设计。 人们会与界面输出进行互动,期间系统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即为“输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这些反馈来优化模型并提升功能体验。 输入(Inputs) 我们将要探讨四种类型的输入: 校准设置:获取基本设置信息,使功能进入运作状态。 隐性反馈:潜移默化地从人们的行为当中获取反馈信息。 显性反馈:允许人们直接对输出进行反馈。 手动修正:允许人们自主更正模型产生的错误输出。...
Jan 2020
聊过了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及模型层面的设计要素,即“数据”和“指标”,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界面层面的设计。 优秀的机器学习体验一方面取决于底层模型的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界面能否帮助人们以符合直觉的方式与信息互动。 模型的处理结果会经由界面转化为易于人们认知和互动的信息,即“输出”;模型从人机互动过程中接收到的,可以被用于模型优化的反馈信息,即“输入”。 第三部分:输出的设计 聊过了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及模型层面的设计要素,即“数据”和“指标”,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界面层面的设计。 优秀的机器学习体验一方面取决于底层模型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界面能否帮助人们以符合直觉的方式与信息进行互动。 模型的处理结果会经由界面转化为易于人们认知和互动的信息,即“输出”。 模型从人机互动过程中接收到的,可以被用于模型优化的反馈信息,即“输入”。...
Jan 2020
开始读《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对谈集,才意识到很久没有读过村上春树相关的东西了。那像是在居酒屋边吃毛豆边咂摸着温热的烧酒。 说起来也是不得了,还有两周就要过年了;期盼着春节间回去北方看看老同学老朋友。上周被雪景刷屏时艳羡的心情依然未退。 今天是“机器学习”的第二篇,进入“模型”层面的讨论,内容相比于之前一篇“基本原理与设计要素”来说抽象了很多。接下来进入“界面”层面的话题后会更易于理解。 希望在下周结束前,这个系列可以完结掉。之后大约会暂时停更一段日子;届时详细说。各位周末愉快~ 第二部分:数据与指标 首先,我们来了解“模型”层面的一系列设计原则,涉及“数据”与“指标”两个方面。 为了让 app 能够识别狗狗的照片,我们首先要通过一系列范例内容帮助机器训练相关的模型。这些范例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据”。...
Jan 2020
二十多度的小寒是平生第一次遇到。冬眠的小动物们怕是也要不明真相地爬出来了。 从什么时候起“正常”变得如此奢侈。适应异常,将非比寻常视为理所应当,这样的能力也越发珍贵而必要。只是想不通长此以往又该如何定义“正常”与“反常”。你总该给到它们足够清晰与符合逻辑的定义不是么。 新年必须学些新东西,不然年复一年总是一门心思在那堆破事儿里转圈圈,还要不要进步了嘛你说?WWDC 19,Session 803,机器学习与体验设计相关话题,包括基本原理,设计要素,数据,指标,界面设计原则。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与设计要素 说起机器学习,我们总会想到一系列相关话题,例如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深度神经网络、个性化处理等等。在 Apple,我们非常关注于如何面向机器学习进行体验设计,因为我们正在提供或将要打造的产品都不可能脱离于这项技术而存在。...
Jan 2020
Subscribe to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