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一个在路灯下找东西的人: 「你在找什么?」 「我在找钥匙。」 「你的钥匙是在这丢的吗?」 「不是。」 「那你为什么要在这里找?」 「因为这里比较亮。」 以上寓言出自赵南元的《认知科学揭秘》。 这个寓言其实也反映出多数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非第一时间去找丢失的钥匙,而是先往最容易找,人最多,灯最亮的地方去。 所以,我的 2023 年度关键词「科学」的第一目的就是要回到常识,在有可能丢失钥匙的地方去找,其次是解答大问题,第三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第四是培养特殊技能。 回归识 回归常识,就是谨慎看待那些围观、震惊、反转、颠覆等哗众取宠的观点。 《这才是心理学》中说:你可能以为你以为某一领域中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某个关键实验得到解决,并彻底颠覆了先前众多研究者累计的全部知识的进步。...
3w
我的儿子名字叫陈亦奇,2 岁 4 个月的他对所有东西感兴趣经常指着面前的东西问,这是什么来的? 我怎么回应他? 知道的,我会说告诉他名字和它的用途。不知道的,我会说我也不知道,等我查一下先。 小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相当有限,我必须给他一个简短的答案,然后再把球扔回去给他,让他继续提问,继续追寻答案。 「这个是茶壶,是用来泡茶喝的,你也有一个水壶,只不过里面没有茶叶。你知道什么是茶叶吗?」 「这个恐龙我也不知道,等我查下先,哦,原来它叫食肉牛龙,它头顶有两只角,好像牛一样,同时它是吃肉的,所以叫食肉牛龙。还有哪些恐龙是吃肉又有角的呀?」 我想通过行动证明,这个世界你现在还不懂的东西,其实通过学习来解答,现在你还不会自己学, 但我希望你以后能自己学会。 这也是我给他起名「亦奇」的原因之一:保持好奇。...
Dec 2022
偶尔写个小故事简单,但是每天写实在难。 刻意练习日课一卡写寓言,从每天睁眼开始始酝酿,得闲就看热点,刷社交媒体,看新闻,听新歌,玩 ChatGPT ,搜索灵感(浪费)大量时间,才选出一个念念不忘,心心念念想为它写点什么的事件素材。 难在素材,更难在构思——如何才能将复杂的想法用简单的故事讲出来。 我必须将热点新闻抽象化,因为我之所以写寓言不是写时评,我不是想针对一个现象,而不是针对特定的人事物,我不想卷入纷争,我想让这个故事用更广的适用范围,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同时我想让老人与孩子都能听明白,我想用简单的词语,寻找深入人心的隐喻来表达,尽可能减少形容词,不用复杂的情节,点到即止。 日课一卡,每天都尝试,想做好一点。 1 猴子和乌龟走在路上 看到一只红色气球,猴子一脚踩上去...
Dec 2022
怎样才能让工作和生活达到平衡? 答案是不能。 因为除了工作与生活,还有健康、安全、家人、前景、爱好等因素的衡量,就像打仗一样,如果你想全线铺开,肯定是得不偿失,想要取得胜利,一定要采取压倒性投入。 《孙子兵法》:「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论持久战》:军事上的办法,就是坚决地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发动敌后的游击战争,在战役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取得许多局部的压倒敌人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通过这样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战略的劣势和被动地位就能脱出了。这就是主动和被动之间、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作从来不能与生活长久平衡,它只是某种随环境变化的状态,无法一次解决,无法永恒达到,它永远是一种渴求,而非现实可达成的目标。...
Nov 2022
鸟鸣草长,风吹花开。曾写出「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夜」狄兰·托马斯说 我不在乎一首诗的意象从何处捞来:如果你喜欢,你可以从隐蔽的自我的大海最深处打捞它们;但是在抵达稿子之前,它们必须经过非凡才智的所有理性加工;另一方面,超现实主义者却把从混沌中浮现出来的词句原封不动地记录到稿子上;他们并未塑造这些词语或按一定的秩序加以整理,在他们看来,混沌即形式和秩序。这对我而言似乎太过自以为是,超现实主义者想象从潜意识自我中随便捞出什么,就以颜料或文字记录下来,本质上就存在一定的趣味或一定的价值。我否定这一点。诗人的一大技艺在于让人理解潜意识中浮现的东西并加以清晰的表达;才智非凡的诗人的一大重要作用就在于从潜意识纷繁的无形意象中选择那些最符合想象目标的东西,继而写出最好的诗篇。 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文章,所有的意象和观点虽然都是经由认知框架输入,可在输出阶段,仍需大脑这个蚁后驱动无数的神经小蚁去搬动记忆、知识、术语、经验、故事和信息等认知碎片,汇聚成完整的拼图。...
Nov 2022
你问:你创作的源头是什么? 我说:一切有所逼有所激。 你问:什么是有所逼有所激? 我说:这句话来曾国藩,原话是「自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意思是,世间的事情,什么都不做而能成就的极少,凭借利益和欲望驱动而做成的有一半;凭借激愤和压力而做成的也有一半。 这句话自 2018 年我开始主题阅读曾国藩就相当喜欢,经常挂在嘴边,尤其是今年结合年度关键词磨练来使用,相当好用,已经迫使我输出不少文本产品,例如制作《卡片创作52讲》、《发展写作学》、《笨方法实验室来信》、《个人生产力发展指南》、《日课一卡训练营》等。 你问:能否用一句话来解释有所逼有所激? 我说:在我看来,有所逼有所激就是创造驱动的生产压力测试与产品冲刺。...
Nov 2022
鸟鸣草长,风吹花开。曾写出「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夜」狄兰·托马斯说 我不在乎一首诗的意象从何处捞来:如果你喜欢,你可以从隐蔽的自我的大海最深处打捞它们;但是在抵达稿子之前,它们必须经过非凡才智的所有理性加工;另一方面,超现实主义者却把从混沌中浮现出来的词句原封不动地记录到稿子上;他们并未塑造这些词语或按一定的秩序加以整理,在他们看来,混沌即形式和秩序。这对我而言似乎太过自以为是,超现实主义者想象从潜意识自我中随便捞出什么,就以颜料或文字记录下来,本质上就存在一定的趣味或一定的价值。我否定这一点。诗人的一大技艺在于让人理解潜意识中浮现的东西并加以清晰的表达;才智非凡的诗人的一大重要作用就在于从潜意识纷繁的无形意象中选择那些最符合想象目标的东西,继而写出最好的诗篇。 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文章,所有的意象和观点虽然都是经由认知框架输入,可在输出阶段,仍需大脑这个蚁后驱动无数的神经小蚁去搬动记忆、知识、术语、经验、故事和信息等认知碎片,汇聚成完整的拼图。...
Nov 2022
自我生产力对谈 ,是我把我自己作为观察对象的实验,实验主题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一切。我自问自答相关问题,以此作为对谈笔记,暂且记录,版本存档,捕捉未来。 怎样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的核心不是快,而是有到底有多好奇。 我之所以快速阅读,是因为心中长久有问题,看到答案近在眼前,压抑不住的好奇心,驱动我快速阅读。 2022 年我在电脑阅读的书籍超过 50 本,具体方法见《个人生产力发展指南》> Calibre:快速阅读 怎样有所激有所逼去读书? 激,就是刚好发现一本书,这本书刚好可以解决我长期思考的问题,如果现在不看,以后估计没有这个动力与心情去看。这个时候全凭当下的创作驱动阅读。那种求知若渴的心态,大概只有长期思考而不得解的人才能知道。 逼,干脆突击快速读完它,最快可以三四个小时读完一本书,赶紧写完卡片。...
Nov 2022
鸟鸣草长,风吹花开。曾写出「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夜」狄兰·托马斯说 我不在乎一首诗的意象从何处捞来:如果你喜欢,你可以从隐蔽的自我的大海最深处打捞它们;但是在抵达稿子之前,它们必须经过非凡才智的所有理性加工;另一方面,超现实主义者却把从混沌中浮现出来的词句原封不动地记录到稿子上;他们并未塑造这些词语或按一定的秩序加以整理,在他们看来,混沌即形式和秩序。这对我而言似乎太过自以为是,超现实主义者想象从潜意识自我中随便捞出什么,就以颜料或文字记录下来,本质上就存在一定的趣味或一定的价值。我否定这一点。诗人的一大技艺在于让人理解潜意识中浮现的东西并加以清晰的表达;才智非凡的诗人的一大重要作用就在于从潜意识纷繁的无形意象中选择那些最符合想象目标的东西,继而写出最好的诗篇。 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文章,所有的意象和观点虽然都是经由认知框架输入,可在输出阶段,仍需大脑这个蚁后驱动无数的神经小蚁去搬动记忆、知识、术语、经验、故事和信息等认知碎片,汇聚成完整的拼图。...
Nov 2022
近期我开始一个小实验:日课一卡写小故事。 这源起于我近期整理四处散落文章,惊奇发现过去最有生命力最有意思的文字,竟然是我在 2017 年练习写作故事的小寓言:故事花生米。 当时我这样说写小故事的好处: 当道理没办法说清一件事情时,你可以尝试故事,故事天生有自动解释的功能,它可套进无数个你容易理解的结论,不信你试试?如果你没有灵感,不如看看万能的《伊索寓言》,以上故事就是如此写出来的。 写故事是击杀清单式写作的极好方法,写最小故事是练习写故事的极好方法。 于是,我重新启动「故事花生米」,以此当做我的日课一卡的训练。 实验一周,心得如下: 写寓言是一种严酷透视现实,冷静抽离本质,然后再通过普通直白的故事复现真实的过程。 写寓言更注重思考,而不是文学与技巧;一个好故事连大妈都能听懂,但大道理未必;好的寓言,会贴近生活,回归事情本源。...
Nov 2022
Follow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