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野外仅存约70只的远东豹,或许快要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图片来源:pexels) 编译 | 马东源审校 | 二七 一个物种在地球历史上可以存在多久?上世纪末的一篇研究认为,哺乳动物平均可以存在一到两百万年,看起来似乎很长很长。然而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群“年轻”生命,却在短时间内见证了相当数量的物种灭绝。直到现在也是这样,白鳍豚被宣布灭绝的消息仿佛就在昨天,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也才几个月。有多少物种离开了,又会有多少物种将要离开呢? 2022年离开的物种 202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更新了49个“灭绝”(Extinct, EX)物种和17个“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 EW)物种(其中16个物种首次在评估中被确定为“灭绝”或“野外灭绝”,包括2种蛙,5种鱼,4种昆虫,5种植物),其中就包括: 长江白鲟(Psephurus...
1d
原文作者:Jeff Tollefson随着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陆续回到岗位,工会组织者表示,这次罢工只是全国学术工作者争取更好工作条件的开端。在12月底的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加州大学(UC)各分校的研究工作回归正轨,这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校罢工也告一段落(相关阅读:绷不住了!加州大学爆发美国史上最大规模学术罢工)。数万名返岗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和其他学术员工在这次罢工中争取到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福利,但这还不是全部:这次罢工为美国各大学不断升级的工会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这次事件表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罢工是可行的,人们的工作条件是可以得到大幅改善的,”美国罗格斯大学工作与健康中心联合主任、该校学术职工工会主席Rebecca Givan说道,“世界各地的学术工作者都在看着。”虽然加州大学部分员工对终结这次罢工的协议并不满意,但抗议人士和学者纷纷表示,这场为期6周的对峙是工人运动高涨下的一次阶段性胜利。加州大学全部10个分校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约4.8万名员工将获得更多的福利和20%-80%的涨薪,支持者表示这将补贴不断上涨的住房和医疗成本。工会组织者更是称之为史上首次“学术罢工”,因为这是第一次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以及非终身...
1d
(图片来源:Giphy)anne Nollman撰文 | 苏澄宇当你在超市里看着一排排色彩鲜艳的水果和蔬菜时,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作物中的营养素含量在过去70年里一直在下降。来自多项科学研究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如今种植的许多水果、蔬菜和谷物所含的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 B2和维生素C 都比几十年前种植的要少。图源:giphy2004年12月发表在《美国营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一篇和果蔬营养学的文章,科学家利用美国农业部1950年和1999年发布的营养数据,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注意到43种不同的果蔬,比如芦笋、菜豆到草莓和西瓜,它们的13种营养成分发生了变化。相比于过去,如今的果蔬的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
1d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周一至周五第一时间掌握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神经科学 ·移植到成年大鼠体内后,人脑类器官对视觉刺激有反应已有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类器官可以与发育中的啮齿动物大脑结合。然而,这些类器官移植物能否在功能上与受损成年大脑的视觉系统相结合还有待探索。近日,发表于《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的一项研究表明,实验室培养的神经元团块(大脑类器官)可以与大鼠的脑结合,并对视觉刺激作出反应。研究者在实验室培养了大约80天的人类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然后将它们移植到视觉皮层受损的成年大鼠的大脑中。在3个月内,移植的类器官已经与宿主的大脑融为一体:生成血管、神经元的大小和数量都在增长、发出神经元投射,并与宿主的神经元形成突触。研究小组利用荧光标记的病毒沿着突触跳跃,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来检测和追踪类器官和宿主大鼠的脑细胞之间的物理连接。研究者发现,当动物暴露在闪烁的灯光和交替的白黑条带中时,类器官内的大量神经元对特定的光线方向做出了反应,这说明这些类器官神经元不仅能够与视觉系统整合,而且能够接受视觉皮层的特定功能。· 动物行为学 ·蚂蚁“漫步”看似随机,实则目的明确5个小时里观测到一个蚁群中所有的蚂蚁轨迹(图片来...
1d
图片来源:马尔科·冯·德奥斯滕(Marko von der Osten)撰文 | 斯蒂芬妮·帕帕斯(Stephanie Pappas)翻译 | 安君 有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发现了有记录以来第一只会挖鼻子的指猴(一种狐猴)——凯莉(Kali),它生活在美国杜克大学狐猴中心。更特别的是,由于指猴的中指格外地长,所以当完全伸入鼻腔时,可以一直深入到它的喉咙。安妮-克莱尔·法布雷(Anne-Claire Fabre)是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也是伯尔尼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最近,法布雷和同事在《动物学》(Zoology)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发现。当时法布雷正在研究狐猴的抓握行为,有一天她碰巧看到凯莉在挖鼻子。随后,她和同事就开始从文献中寻找灵长类动物挖鼻子的其他例子,发现除了指猴外至少还有11种灵长类动物都有挖鼻子的行为,包括黑猩猩、大猩猩、卷尾猴,以及人类。不过,最为突出的爱挖鼻子的灵长类动物当属指猴。它们的中指长度超过了7厘米并且十分细长。指猴会用这根奇怪的手指以极快的速度敲击原木(每秒至少7次),同时用它们形似蝙蝠的耳朵听来自木材空隙的声音——昆虫会啃噬木材而钻出一些孔道。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亚当·哈特斯通-罗斯(Adam...
1d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周一至周五第一时间掌握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新技术 ·治疗青光眼的智能隐形眼镜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它主要是因为由眼内引流管阻塞造成的眼压(IOP)升高,而导致了视神经功能障碍。这种疾病会使视野变窄,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视力丧失。因此青光眼患者必须终生控制他们的IOP水平,而自动监测和控制这些患者的IOP将显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最近,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通过结合一种IOP传感器和柔性药物递送系统,开发了一种智能隐形眼镜,用于监测和控制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其中,基于金中空纳米线的IOP传感器显示出较高的眼应变敏感性、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柔性药物递送系统可以用于按需递送相应药物以控制眼内压力。此外,通过对患有青光眼的兔子进行实验,他们发现这种隐形眼镜可以成功地监测兔子的眼压水平,并释放适量的药物以匹配对应的眼压。总体来说,这种新型智能隐形眼镜有望使个性化的青光眼治疗成为可能,且疗效最佳、副作用最小。· 健康 ·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与年轻男性脱发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图片来源:pixabay男性型脱发...
1d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周一至周五第一时间掌握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新冠病毒 ·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CH.1.1已在超过60个国家检出,但对中国威胁很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月31在其官方公众号“中国疾控动态”上发文指出, CH.1.1短期内不会在本土引起大规模流行。面对CH.1.1,公众应该继续坚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等。CH.1.1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2.75的第六代亚分支。截至2023年1月30日,已在67个国家或地区监测发现,主要在英国、丹麦、新加坡等国流行,在英国近一个月内上传的新冠病毒序列中占比约为25%。2022年11月13日,我国通过基因组测序首次从天津市报送的1例泰国输入病例的样本(2022年11月10日采样)中检出CH.1.1进化分支。截至2023年1月30日,我国共监测发现24例CH.1.1及其亚分支输入病例。输入病例来源地涉及15个国家或地区。未监测到CH.1.1及其亚分支的本土感染病例。最新研究显示,由于新增多个突变位点,增加了CH.1.1的免疫逃逸能力,导致突破感染和再感染风险增加,但目前未见其致病性增强。我国大部分人群体内已存在高水平中和抗体,对CH.1.1存在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CH.1.1...
3d
《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系统是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未来基建”之一,不过这种看似虚幻的装置确实是一群科学家的正经课题。加拿大瓦尼尔学院(Vanier College)的物理学家 Stephen Cohen 对此很有话说:“我已经投身于太空电梯研究近 20 年了,尽管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但是我们距离梦想成真已经越来越近了。”(本文无剧透)《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 来源:电影预告片原作 Stephen Cohen(加拿大瓦尼尔学院物理学教师)翻译 綦懿编辑 魏潇太空电梯(Space elevator)常常被斥为科幻白日梦,但我相信它在不久之后就能实现——或许就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时间内。纵观自己作为航空航天工程师和物理教授的事业生涯,我始终在思考一个“从地球延伸到太空的电缆”的构想,人员和货物可以沿着它轻松往返。而在近些年,我和其他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改良太空电梯的设计并使其能够成为现实的新方法。建造太空电梯有许多理由,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是能极大节约能源和成本。相较于火箭来说,太空电梯是一种更加实际可行的进入运行轨道的方法。而另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原因则是易用性:“太空任务”一词将会被“运输”代替,因为进入太空将更加常规化并且几乎独立于...
3d
美国阿拉斯加州苏厄德半岛北极苔原的一处,上图为1980年红外航拍,蓝色箭头表示水的流向;下图为2019年的卫星图,白色箭头指出了比较明显的一些水坝(图片来源:Tape.et al, 2022)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北极苔原虽不至于像荒漠那样孤寂冷清,但也远不及热带雨林那般热闹非凡。其下厚厚的永久冻土层使得高大植物难以扎根生长,于是成为了苔藓、地衣、一些草本植物和矮小灌木的天地。一些动物也会不时到访,如北极兔、驼鹿等,对它们来说,苔原上的食物虽谈不上可口,但果腹足矣。降水和融雪让苔原上有了流水,运气好的话,你还能在水里看到鲑鱼。稍暖的时候,一些南方候鸟会来此停歇,尽管北极的寒冷留不住它们的冬天,但至少留下了它们夏天的回忆。撰文 | 马东源审校 | 二七北极苔原就像一个宁静小镇,冷清但不孤寂。而这个时候,不知是谁,竟在苔原上修起了“水利工程”。 下图两张照片分别是1980年的红外航拍照片和2019年的卫星图,它们显示的是同一条北极苔原溪流,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苏厄德半岛(Seward...
3d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周一至周五第一时间掌握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地球科学 ·地球内核开始反向旋转,可能存在六七十年的震荡周期从地表到内核的耦合共振系统示意图。其中包括内核(差速旋转)、外核(磁场变化)、地幔地壳(日长变化)、地表和大气(全球平均海平面和气温变化)等多个圈层(和对应的地球物理观测)。图片来源:原论文地球中心的地核分为液态的外核和固态的内核,后者和外部圈层具有不同的自转周期。外核的对流是地球磁场的来源,但也会对内核施加电磁力矩,同时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固态且不均一的内核和地幔之间也有重力耦合效应,这都会导致地球内核自转周期改变。重复地震的地震波在同一个台站接收到的记录通常具有相同的波形,但当它经过地球内核时,却会显示出不一样的波形和到时,这是由于内核的旋转导致其内部的不均匀结构发生了横向移动。通过分析长期的波形的变化模式,就可以推断出内核旋转的模式。北京大学一研究团队分析了长期地震数据却发现,近十余年来,这种地震信号的时变现象在全球的地震波路径上统一消失了。经过更精确的分析得出了地球内核的差速旋转在2009年就接近停止并开始缓慢地反向。类似的反向旋转现象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也有出现,意味着内核的旋转很可能存在周期为六七十年...
3d
Follow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