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除了孜孜不倦地跟读库的书打交道,各位编辑还需要不断“生产力再创造”,才能侍弄好我们的读者、作者。毕竟,连老六也说“期待年轻时的自己能够再多读一些书,多一些系统性、结构性的完整知识。”本栏目每月一更,晒晒编辑们的“补品”。本期是读库编辑飞哥的好物清单。▼书1、《凛冬日记》直到一年后的这个春天,我才鼓起勇气看完这本《凛冬日记》。身处不同经纬度记录下过去那个冬天的人们,也跟我一样等来了这个春天。最近两周,周末都买了芍药,芍药从花苞到绽放之后展露巨大花瓣的时间里,让人很难不赞美春天。3月北京的天气一言难尽,但是楼下的玉兰花都开了,所有的树也都发芽了。每天行色匆匆行走固定的同一路线,每天都被春天唤醒万物的力量震撼一次。2、《一公分》,作者:刘小东在佳作书局翻到,当时差点站在书店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当时打动了我,因为太坦诚了。作者刘小东说: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2013年我游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画了一批画,每张画都由两块画布组成,中间是一公分的距离,暗示无法愈合的巴以关系。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
1d
按:今天推送的是作家盛文强的专栏“古版画里的妖怪”第二篇,讲讲“姑获鸟”——这种专门劫掠孩童的骇人妖怪。江苏高淳纸马中的“游魂”,传说乃是产妇死后变化而成的妖怪,专门盗取别人家的孩童,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祭供游魂纸马,可以护佑孩童,免遭妖怪掠夺。游魂纸马以木刻版画的形式印制,时间约为清代晚期,图中的女妖头上有两根雉鸡翎,右手持长条棍状物,左上角有黑烟,右下则有一孩童,在黑框的方寸之间,整个画面阴鸷,凛凛有巫风。此处的游魂,乃民间传说中专害儿童的“夜行游女”,又称姑获鸟,这件纸马也是中国古代仅见的姑获鸟图像,故而格外值得关注。姑获鸟之名,可以追溯到晋代郭璞的《玄中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这种怪鸟介于鸟和妇人之间,喜欢盗取孩童,人们夜里不敢把孩童衣服晾在屋外,姑获鸟会将血滴在衣服上作为记号,随后就会将这孩子偷去抚养。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亦载:“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曰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当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此处提到姑获鸟是产妇死后所化,同时也提到...
1d
▼《棋局》这本小书先后有过三个版本。去年在写围棋小说和剧本的时候,为了解释“先相先”和“定先”两个术语,从吴清源十番棋系列开始,找到了相关电影与传记,又从秀哉名人的生平回溯四大世家的历史,最后忆起应氏杯的血泪十二年。于是放下写了一半的虚构故事,模仿着《明朝那些事儿》,写了一个极尽插科打诨、网文风格为主的初稿。出于自知之明,完稿后从未想过向读库投递。仅仅拜托几位师友将部分篇章转给六哥,希望能找个借口加个好友,也就心满意足。令人意外的是,六哥竟建议将不成样的篇章扩充成册,并指点我去看严锋先生的《好棋》。第一遍浏览《好棋》,认为里面的信息都知道了,没什么特别之处。吃完午饭再看一遍,突然间感觉这篇的写法很熟悉,结构、细节上有许多值得学习。于是第三遍细读,在心里默默做着笔记,琢磨其架构与节奏。以严锋先生行云流水的《好棋》为模仿对象,我打散了初稿中四平八稳的流水账叙事,然后围绕着一盘名局,用两方棋手的生平为骨,加入时代背景与棋风变化,不求全面,但求突出最重要的节点,很快改出第二个版本,取名《六局》。出于恶作剧心理,我将全文分为六段,每段六小节,想着六六三十六,大顺,结果被六哥毫不留情删掉了小标题。原本《六局》计划作为一个单篇发出,但在改稿以及编校...
1d
按:在这一集中,土摩托回忆了他在美国最初的生活。他在大学里选修了一门美国摇滚乐发展史的课程,大胡子老师在课上不仅放了很多歌,还讲了不少歌曲和乐队背后的故事,高屋建瓴地替他理清了很多线索,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土摩托的好奇心,于是他自己开始阅读大量和民歌有关的书籍。他总结说:“找一个领路人,或者读一读这个领域最牛的人写的通识书,能让你迅速而高效地对一个领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一本关于民歌史的书?土摩托的部分写作参考书(左划查看更多)为了把美国民歌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土摩托最初的计划是编译一本美国权威人士写的历史著作,但他很快发现这样的书还没有人写过,和民歌有关的书不是那种非常乏味的专业书籍,就是作为一个章节穿插在摇滚史书中,显得破碎且不完整。因此他才决定自己来写。这也直接导致《叛逆》超越了一般的音乐史书,进入更丰富宏大的领域——这本书涉及二十世纪美国民歌史、流行音乐商业史、近代音乐技术发展史、二十世纪美国文化史等内容,中间更是详细探讨了民歌与摇滚乐的关系、致幻剂与音乐的关系、鲍勃·迪伦成长和成名的过程等,可以认为是一部由民歌谱写的社会发展史。 Ballad和Folk,傻傻分不清当时唯一一本和民歌有关的综述性书籍和配套唱片。在对话中,土摩...
4d
按:本期影单内容选自“哲学系”系列丛书之《死亡》里提到的相关电影,以及对应的部分文字。1、《六尺之下》一个人必须有足够的胆量,才能像艾伦·鲍尔一样,拍出以死亡为主题的电视剧《六尺之下》。在剧中,费雪一家从事丧葬业,主角内特和大卫两兄弟的日常工作就是经营殡仪馆、为死者入殓以及举行葬礼。临近尾声时,内特的死让观众看到他临终的梦境:听到弟弟大卫的召唤,他从床上起身,两人一起跳上一辆货车,抽着大麻,高声说笑。手握方向盘的父亲停下车,回身呵斥他们。三个人下了车,面朝大海,虽然大卫还在迟疑不决,但内特已经兴奋地跃入浪花之中。这场梦中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象征和隐喻:死亡是离去—内特坐上车离开,开车的是他已经去世的父亲,就像古老的摆渡人;死亡是分别—如同家长威胁要把车后座上吵闹的孩子分开那样,父亲也威胁说要分开两兄弟;死亡的瞬间是转变—内特跳进海里,消失了;死亡是抛弃—陪伴内特去海边的大卫留在岸上,一身他平常穿的黑色西装丧服,满面悲伤。这场梦开始于内特沉睡中紧闭的双眼,而当大卫满眼慌乱地被心电监护仪警报唤醒时,梦境结束了。死亡是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只能通过影像感知它。因此,在《六尺之下》中,影像勾画出死亡自始至终都难以被描绘的形象:死亡被表现为吞没...
2w
按:“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终极问题,同时也是哲学的起点。如果思考死亡,对我们的人生观具有重大影响。本文选自《死亡》,是“哲学系”丛书之一。作者结合了众多哲学家的理论,将死亡分析得很是透彻。▼思考死亡,仅仅是这个想法就足以让人颤抖!等我们老去的时候,总会有大把时间思考这件事……但实际上,无论年龄多大,人们几乎都不会主动思考死亡。所有人都对这个话题避之不及,何必让如此阴暗的想法影响心情呢?然而,传统教导我们,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死亡,也就是说,平静地思考死亡,就像阿图尔·施尼茨勒短篇小说《死》中的主人公费利克斯。年轻的费利克斯得了肺结核,病情日益加重。医生告诉他,最多还能活一年。他最终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了爱人玛丽,并让玛丽放心,因为他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他有一点矫情地说:“就像很多伟人一样,对死亡的思考让我成了哲学家。”对死亡的学习包括什么内容?它真的能让人战胜对死的恐惧而不陷入忧郁吗?只思考生命不是更好吗?既然知晓自己终有一死,如何才能给生命赋予意义呢?叔本华断言:“如果死亡不存在,人们就几乎不可能进行哲学思考。”哲学家的任务是否应该在于思考我们必有一死的命运,思考死亡本身,而非担忧他自己的离去呢?通常,死亡都是聊天禁忌,人们尽...
2w
按:最新出版的读库本《棋局》中,第一章讲述了日本史上最大的迷局——“本能寺之变”。这个突发的事件,彻底改变了日本历史的走向。 本文作为历史背景的补充,为读者介绍这场变局里的两位主角:织田信长与明智光秀。 01还原本能寺 1582年,日本自“应仁之乱”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乱与分裂后,终于来到了统一的前夜。当年4月,织田信长消灭了劲敌武田氏,其势已无人可挡。 1582年日本主要势力分布当时,织田信长的主要对手是西侧的毛利辉元。信长派出手下得力将领羽柴秀吉征讨毛利氏,胜利已经指日可待。5月,信长亲自起兵西进,并命令另一将领明智光秀协助羽柴秀吉,共同对毛利用兵。信长此举意在一举摧毁毛利,甚至借势降服九州岛。 6月1日,明智光秀对手下吩咐,说“主公(织田信长)为了加强对毛利的进攻,派来了信使,要在京都检阅我家的军队。”因此要率军进京。 没人怀疑明智光秀的话,即使众人其实并未见到主公的信使。他们还不知道,一场惊人的阴谋正在酝酿。 前一天,织田信长下榻京都本能寺,准备稍事休息后便赶赴前线指挥战斗。据《信长公记》所载,织田信长身边只带了随从二三十人,最多也不过一百余人。毕竟,京都早已平定多年,信长上京跟逛自家后花园没什么区别,确实没必要大张旗鼓。...
2w
按:今天推送的是作家侯磊的专栏“老北京人图鉴”第二篇,讲述了执着于文史研究的冯叔的故事。▼冯叔是干什么呢?熟悉的人都说:“蹚坟的。”早年间每逢冯叔外出考察,准能发现一些散落于京郊的古墓,回头又能有豆腐块见诸于《北京晚报》了。这样讲,人们从《还珠格格》认识了五阿哥永琪;从《甄嬛传》听说了果郡王允礼;《延禧攻略》见识了和亲王弘昼;冯叔所做的,三十多年前找到了和亲王葬哪,果郡王埋哪。有学者找王公后人做口述史,有细节说不清楚时,大多会说:“问老冯。” 一 冯叔祖籍山西,于新中国成立前七天出生于前门外一条小胡同里,说一口有点口吃的南城北京话。初中毕业赶上“文革”,没上山下乡,直接去了工厂,成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时的幸运儿。在厂里,他就看电钮,连扳子都不会。当工人也得有点文化生活。冯叔就是看书,琢磨文史。有一回他在去京郊隆恩寺访古时看到一处王爷坟。四处打听,没人能解释。他查不到史料,直接上护国寺找了并不认识的溥杰先生——宣统爷溥仪的二弟。杰二爷也不大清楚,但鼓励他去研究。最后,冯叔寻访出那是饶余敏亲王阿巴泰的家族墓,从此在厂里出了走邪路的名:蹚坟地。厂里恨不得他早点下岗,仿佛效益不好的那点晦气,都是冯叔从坟地里带回来的。很快,冯叔在《北京晚报》上发...
2w
按:这一集,土摩托主要讲述大学毕业之后去美国之前这一年在北京的主要经历,一个埋头数理化的理科生是如何透过音乐,打开了另一个世界。音响技术与民歌土摩托曾用两个讲座的篇幅,详细梳理了音响技术与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听到的流行音乐之所以是今天这样,与技术的进步有莫大关系,比如,流行音乐的产生,就得益于麦克风的发明。在麦克风发明以前,音乐唱片只有两种类型,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指小提琴之类的器乐。电麦克风普及之后,才终于有了人声的歌曲,使人声录音成为可能。《来自民间的叛逆》书中的时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写的是1927年美国音乐史上一次很著名的录音过程。 卡特家族乐队(The Carter Family)是《来自民间的叛逆》中亮相的第一支乐队,他们开启了美国的乡村音乐时代。 哈里·史密斯是另一位对美国民歌的搜集整理有巨大贡献的人。二战结束后,他四处收购散落各地的78转老民歌唱片,并把几千张唱片进行分类整理。他选出其中的八十四首歌,做成一套《美国民歌选集》(Anthology of American Folk Music)。里面的歌曲均出版于1928-1932年间,正是从电动麦克风被用于录音到大萧条开始严重影响唱片业,这段录音史上被遗忘...
2w
按:今天推送的是作家盛文强的专栏“古版画里的妖怪”第一篇,讲讲所谓“三魂七魄”究竟是什么东西。▼所谓三魂七魄,是古人的魂魄观念,魂能离开人体而存在,而魄只能依附于人身。至于三魂七魄之数,见于《抱朴子》:“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用现在的观念来看,魂主宰着思想、意识、情感,魄则主导寒热、饥饱、欲望等本能。魂魄在与肉身相合,人才成其为人。《左传》中曾有一番关于魂魄的讨论:“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魄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历来争论不休,至今仍是未知数。在古人看来,所谓的三魂七魄,是在人体内寄生的精怪,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说它们无形,是因为不可见,也能穿破虚空,说它们有形,是指想象中的形貌,三魂和七魄,总共十位精灵,早已按照人们所想,有了自己的模样。《道藏》中绘出了三魂七魄的形象,都是神头鬼面的妖魅,有的甚至不成人形,名字也是怪异非常。三魂分别叫做爽灵、台光、幽精,是三个身着古衣冠的小人,七魄分别叫做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飞毒、除秽、臰(chòu)肺。三魂的样子倒是比较正常,“三魂在肝下,状如人形,并著青衣,内黄衣。”三魂藏匿在肝脏之下,身穿青衣,里面是黄衣。 其中,台光掌管性命,爽灵掌管财禄...
2w
Subscribe to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