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历史学叙事中,两次世界大战的兴起都与德国有着直接联系。历史记忆和道德责任的双重压力之下,使得对德国悲剧般的现代化历程的研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人们一方面为纳粹的暴行所震撼,另一方面也必须思考的是,为什么一个立志于成为欧洲的中心,并孕育了康德、巴赫、歌德与黑格尔的民族,最终在非理性和种族主义的驱使下,强迫无数无辜的受害者走进集中营和毒气室。难道法西斯的制服,是为这个热爱沉思与哲学,并曾经以艺术和文学著称的民族量身打造的吗?《铁与血》作者:(德)卡佳·霍耶 译者:徐一彤 版本:新思文化·中信出版社 2022年2月当人们把目标聚焦于纳粹德国的暴行时,俾斯麦缔造的德意志帝国也变成了一个暧昧和难以评价的存在。在英美史学家看来,正是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中有着显而易见的普鲁士军国主义遗产以及国家体制的结构性失衡,使得德意志帝国徒具民主制度的形式,却难以驯化深植国家灵魂之中对于民族独特性和马基雅维利式强权国家的信仰。以梅尼克为代表的德国历史主义学派,则认为近代德国的历史悲剧,是对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内生性、古典的德意志文化的背离。罪魁祸首是来自于法国大革命以来从西欧舶来的物质主义与大众民主,而两种精神力量的碰撞,最终以对于弱肉强食的国际体系的狂...
15h
今年贺岁档电影你看哪一部?《深海》无疑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希望你今后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不少走进影院的朋友,被《深海》打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颠覆传统的视觉效果所深深震撼。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1478位中国动画人七年如一日的努力。在创新的追求背后,《深海》团队面临着因为无从参考只能“一次又一次推翻重来”的苦熬,“多次搬家被暴雨淹没主机”的天灾……据悉,为了还原海獭角色的表演,团队员工常常亲自上阵“卖艺”录制表演参考。负责研究女主表演7年的动画师,更是每天三桶冰只为提神。人生有多少个七年呢? 这么多人,日复一日的坚持国漫创新,真的永远会被纯粹的理想主义所打动。在这七年中,和电影同时面世的,还有一份凝结了电影团队无数心血的原创绘本——《深海大饭店的传说》。这本书集多重身份为一体:•既是一本精美绘本:极具“叙事感”的手绘笔触,还原了电影中的奇幻画面,绚烂夺目;•又是一本电影设定集,揭秘了几十个彩蛋:南河的身世经历,以及深海号邮轮的详细介绍,还展示了深海大饭店的各种精彩娱乐服务和特色的饭店菜单与节目……•同时还是电影绘画主创的原稿:包含了深海号的构造,展现了原画师的设定与精美构思。看完电影想知道的一切,都将在书中一一揭晓。欢迎来到深海大饭店,这...
15h
1月30日,有“绘本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凯迪克奖(Randolph Caldecott Medal)揭晓了本年度获奖名单。美国插画家道格·萨拉蒂(Doug Salati)凭借《热狗》(暂译,Hot Dog)获得金奖,《莓歌》(暂译,Berry Song)等四部作品摘得银奖。儿童文学领域,2023年纽伯瑞奖(The John Newberry Medel)金奖授予《游离水》(暂译,Freewater),银奖则花落《最后的制图人》(暂译,The Last Mapmaker)等三部作品。编译 | 申璐 北京时间2023年1月30日22:00,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 to Children, ALSC) 公布本年度凯迪克奖得主。美国插画家道格·萨拉蒂凭借《热狗》(暂译,Hot...
15h
伊朗的繁荣与萧条,不仅影响整个伊斯兰世界,而且通过向西与地中海贸易的联系,以及东方印度穆斯林社群的发展,波及全世界的历史。伊朗气候恶化也产生了同样的影响,不仅引发了突厥部族从欧亚草原向中东的第一次重要迁徙,而且还引发了受过良好教育的伊朗人向邻近地区的大规模移居,从而使这些地区开始受伊朗宗教观、制度及波斯语的影响。在《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一书中,哥伦比亚大学中东史教授理查德·W.布利特(Richard W. Bulliet)运用定量分析和新科学发现,将棉花产业、气候、骆驼驯养与伊斯兰伊朗的繁荣和衰落及突厥游牧部落的入侵联系起来,并将这一时段的伊朗高原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之下,探询了伊朗黄金时代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复杂且持久的影响。布利特认为,棉花生产和出口的繁荣使伊朗成为9-10世纪伊斯兰世界生产力强盛、文化活跃的地区;而到11世纪,由于“大寒潮”的到来,棉花大繁荣在伊朗北部逐渐消失,伊朗经济急速下滑,并促进了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奠定了后者延续几个世纪的政治统治地位。以下内容选自《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原文作...
15h
吴景超,这个名字及其蕴含的故事,多年来只存在于费孝通等已作古老一辈学者的回忆录之中,至于他的学术研究,除了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经济史一类的专著或课本,其他出版物就十分罕见了。唯有谢泳的《清华三才子》、邹千江的《吴景超社会思想研究》等书对他的经历和研究有专门的论述。即便是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中青年学者,年复一年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感”,甚至自觉地转向20世纪从历史中汲取思想资源,也极少重视吴景超。唯有人们争议起城乡关系,他作为倡导工业化、城市化的早期人物,其人名才可能会被提出来。他的“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这一基本主张曾经形单影只,在中国过去三四十年却越发显示其罕见的前瞻性。到这时,我们或许发现,吴景超似乎是同时代人,但深究下去,他的问题意识和关怀又与陷入技术泥潭的、或站在道德和智识高地的那种社会科学家大为不同,依然是异代人。这两年,吴景超的几本作品难得地再版了,在2022年有《唐人街:共生与同化》《中国经济建设之路》等,在2020年则有今人整理的文集《都市意识与国家前途》。我们由此在本期专题中去追溯这一位被淡忘的社会学家,并回顾他的更多作品和思考。散落在各种报刊的文章,是吴景超学术思想及其风格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学术思考、对都...
15h
吴景超,被遗忘在了20世纪。唯有人们争议起城乡关系,他作为倡导工业化、城市化的早期人物,其人名才可能会被提出来。他的“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这一基本主张曾经形单影只,在中国过去三四十年却越发显示其罕见的前瞻性。到这时,我们或许发现,吴景超似乎是同时代人,但深究下去,他的问题意识和关怀又与陷入技术泥潭的、或站在道德和智识高地的那种社会科学家大为不同,依然是异代人。用“著述颇丰”这句俗话来形容吴景超的学术人生是恰当的,遗憾的是,纵然是唯一还在出版他作品的商务印书馆,其实也缺乏比较完整的整理和出版。他的许多文章仍散落于发黄的旧书报刊。以下,介绍现今市面上有的其中三本。本文出自2023年1月20日新京报书评周刊专题《久违了,吴景超先生》。「主题」B01丨久违了,吴景超先生「主题」B02-03丨异代人,或同代人「主题」B04丨以叙述始,以解释终「主题」B05丨虚拟对话吴景超:报刊上的社会学家「文学」B06-07丨《成为小王子》:生活在一个有圣-埃克苏佩里的世界里,是值得的「文学」B08丨《南雁园的星空》:异质的诗歌史想象与女性诗人撰文...
2d
吴景超,这个名字及其蕴含的故事,多年来只存在于费孝通等已作古老一辈学者的回忆录之中,至于他的学术研究,除了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经济史一类的专著或课本,其他出版物就十分罕见了。唯有谢泳的《清华三才子》、邹千江的《吴景超社会思想研究》等书对他的经历和研究有专门的论述。即便是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中青年学者,年复一年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感”,甚至自觉地转向20世纪从历史中汲取思想资源,也极少重视吴景超。唯有人们争议起城乡关系,他作为倡导工业化、城市化的早期人物,其人名才可能会被提出来。他的“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这一基本主张曾经形单影只,在中国过去三四十年却越发显示其罕见的前瞻性。到这时,我们或许发现,吴景超似乎是同时代人,但深究下去,他的问题意识和关怀又与陷入技术泥潭的、或站在道德和智识高地的那种社会科学家大为不同,依然是异代人。这两年,吴景超的几本作品难得地再版了,在2022年有《唐人街:共生与同化》《中国经济建设之路》等,在2020年则有今人整理的文集《都市意识与国家前途》。我们由此在本期专题中去追溯这一位被淡忘的社会学家,并回顾他的更多作品和思考。吴景超(1901年-1968年),安徽歙县人,经济社会学家,先后执教于金陵大学、清...
2d
世事无常,往事如烟。古老的智慧也早就点出这个道理,各个文化典籍中的箴言都在重复表达相同的思想,直到现代的科学认知也是如此。但你是否留意到,变幻不定的烟影,也出现在中国古典的诸多绘画中,这一意向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隐秘的魅力之处。世界之万象,皆为梦幻泡影。那瞬间飘散的烟云烟雾,也许塑造了最早的人性目光,那最初直立起来的原始人性,一开始就被打上了虚无的忧郁情调,如同那独立出来的上肢,那无用的双手,既要去抓住烟云,又总是空无所成。但要去捕捉缥缈的烟云,乃至于烟影,也就触发了人性最初的艺术冲动。(本文为《烟影与面纱》一书序言,原标题为《烟影天机:无常的元现象》,图片来自书中内页插图,图文经出版社授权刊发。)原文作者 | 夏可君《烟影与面纱》,作者: 夏可君,版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2年6月无常的烟影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如烟一般飘浮不定,如轻烟一般随时飘散无踪影;日光之下所做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捉影;过去的记忆不可追回,无人纪念,...
2d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2017),诗人、戏剧家,出身于加勒比海岛国圣卢西亚,199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沃尔科特的祖父、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圣卢西亚“本地”的黑人,这在人种混杂的加勒比海地区并非鲜见,但却决定性地影响了沃尔科特的写作。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2017),诗人、剧作家、画家。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1992年,因其作品“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被布罗茨基等誉为“加勒比地区最伟大的诗人”,“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原文作者 | 杨铁军《阿肯色证言》,德里克·沃尔科特 著,杨铁军 译,版本: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2年8月分裂的身份成就了沃尔科特沃尔科特有一行诗说,“我体内有荷兰人、黑人和英国人的血”。身份意识纠缠了沃尔科特一生,既是令他惶惑不安的焦虑之源,又起到了定其心、静其气的柱石的作用。沃尔科特明确宣示这种分裂的身份,并不是因为简单的政治原因,而是因为它构成了沃尔科特全部诗学的核心。对分裂的确认给了他足够的力量,使他打破了处于后殖民境况下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引以为耻,对出身竭力否定或掩饰,为融入“主流社会”而折腰的精神枷锁。作为诗人,沃尔科特更是...
2d
据报道,翻译家李文俊先生2023年1月27日凌晨3点30分去世,享年93岁。 李文俊,广东中山人,著名翻译家,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译文》及《世界文学》助理编辑、编辑、主编、副编审、编审;中国译协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曾获中美文学交流奖。 作为翻译家,李文俊最具代表性的译作是诺奖得主福克纳的四部重要作品,《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此外,他还编译《福克纳评论集》,收录众多名家对福克纳作品的深刻解读。 李文俊(1930-2023),翻译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译文》编辑的李文俊组织翻译家翻译了福克纳的短篇《胜利》和《拖死狗》,并在按语中对福克纳的写作主题与风格作了概括性介绍。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福克纳的译介工作才真正开始,在当时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美国文学简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内含《外国文学》卷)四部作品中,“承担翻译、介绍、注释工作的人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把福克纳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李文俊”。 如果说上述译介工作,包括1980年出版的《福克纳评论集》...
2d
Follow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