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延迟退休的讨论又沸沸扬扬。起因是上周中信证券的研报中提及,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并将于2025年正式实施,到2055年前后实现65岁男女同龄退休。在厌工情绪浓厚的当下,这无疑是一个雪上加霜的消息。 这一代年轻人,还没攒够钱“FIRE”(提前退休),却先等来了延迟退休,多少让人哭笑不得。 关于退休和养老,其实都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都在面临的棘手情况。看理想主讲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梁捷就在看理想节目中多次讲到养老问题。延迟退休会带来什么影响?养老金是什么机制?退休和生育率又有什么关系? 今天的文章尝试厘清上述问题,而在现有的社会局面下,“65岁退休”恐怕是我们能得到的一个不算最坏,但也谈不上好的结局。讲述 | 梁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来源 |...
18h
元宵过后,今年这个堪称腥风血雨的春节档进入尾声。电影作为一种时代的反馈,《流浪地球2》(下称《浪球2》)和《满江红》的争论,也是放大了当下诸多意识形态和文化认知的分歧。虽然网络上那些激烈的言论声量巨大,但不管是网上还是线下,依然有不少人会去关注《满江红》的音乐与编剧处理,讨论《浪球2》制作细节和技术细节,津津乐道于图恒宇身上隐藏的数字生命。如今这种易被煽动的文化和舆论生态,不利于大众在电影制作这种有价值的层面达成共识,认真讨论电影的声音,好像反而被分化、割裂,变得小众化了。我们希望能从理性和审慎的角度,认真探讨一下漩涡的中心——《流浪地球2》。今天的文章作者是科幻作家双翅目,她以一种科幻、电影和工业的视野,来正面讨论这部电影和它的影响。01.科幻感,还是科技感?《浪球2》被夸最多的是视效和美学,从结果来看,电影做出了以前中国科幻影视所没有的世界观和美学设定。这种美学带有前苏联工业色彩,又依托于中国的工业和科技体系,最后构建出实用且具有科技感的审美设定。审美和风格,说起来轻松,制作则非常困难。这就要从“小众(或B级、cult片)与大众”审美说起。依据电影工业逻辑,文艺片更多带实验性质,大部分时候追求实验性和创新性。商业片则面向大众的,实...
1d
文 | 李厚辰胡鑫宇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关注。先放下许多近乎于阴谋论的争议,青少年自杀问题早该引发全社会的关心。根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根据《经济学人》等的统计,我们的青少年自杀率在世界范围内也居于前列。自杀已经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要死因,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但另一面,该问题在国内却讳莫如深。这显然是个不可能知道确切统计数据,很难追责,很难切实追问原因的领域。当然,任何问题走入这个境地,也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被解决的问题了。自杀问题很难轻易总结出单一原因,不管是归因于父母、学校或任何组织。当自杀成为如此显著且大规模的社会现象,上述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单独构成。胡鑫宇的悲剧不过是这场社会失序的巨浪中,被抛出浪尖的一个极端例子。在浪涛之下,是深埋于社会复杂结构中的机理,今天我们很难就这个问题轻易得出任何可行的解决方法,不过探入这个问题,却是重要的第一步。01.真实社会中的青少年自杀就在事件之后,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发布了一封信《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引发全网震动。这封高考作文风格的信,混合着毫无意义的道德高调,直观的情感绑...
2d
"你好哇,看理想的朋友。一年年长大变老,才终于得承认,和这个世界周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边需要抵御时代的风浪,一边又不得不应付日常里琐碎烦扰的困顿。伤愈后我们经历一场漫长的心灵复健,春夏秋冬,一切从头来过。 好在是,残旧的冻土缓慢瓦解,阔别已久的春天为时不远。 一到春,格外喜欢观察新生事物。小小的脆弱的嫩芽,破土而出,生机一时肆意。它渺小,不起眼,却充溢着生命的力量和美感。“小而美”的事物常被视作一种自我掩饰或聊以慰藉,似乎因其微弱而不具撼动的力量,便无关紧要。有人崇尚伟大雄厚的壮阔,那么,就有人在意小而美的精神价值。 像加缪曾说,“每一个为自由战斗的人,最终都是在为美战斗。我们当然不是只保卫美本身,美无法与人分开,所以我们要想把美的可敬尊贵和安宁交给这个时代,那就必须分担它的忧愁。” 守住一处小而美的地方,恰好地提供一些还有人在意的文化精神,是我们现在想做也在努力做的事情。 在去年的年终总结里我们说,做点“笨”的事情。笨意味着古老、缓慢,也意味着简单、踏实、具体。它不那么及时、不那么速成,甚至偶尔重复机械,但一点一点地完成,最终会给你定得住的底气。 历史学家王笛在不久前的一期《八分》里也谈到一个词叫“碌碌有为”。他在意普通人的日常行...
4d
每当新闻事件发生,总会传言四起。 人们各自拼凑着自己想要相信的真相,不再仅仅等着官方公布信息,也不再将官方信息当作唯一可靠的来源。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分辨所得信息是真是假,是谣言、传言,误导信息还是事实真相? 学者刘海龙从传播学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传言为何会愈演愈烈,事实上,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对真相的需求,远没有对自我的立场、观点佐证的需求重要,所以往往“自己相信的才是真”。传言真假难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补充的传播媒介,也展现了“另一种事实”,即“反权力的事实”,表达着一种潜藏的集体意识和愿望。讲述 | 刘海龙来源 | 看理想App《传播学100讲》01.传言不等于谣言 一般人会认为,谣言无疑是错误信息,我们现在也的确生活在谣言四起的时代,但谣言概念却存在被误用和滥用的现象,由此所导致的危害是,它加剧了公共话语的撕裂和混乱。 真话可以被贴上谣言的标签,虚假信息却可能得到认可,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相信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区分信息的真假呢?这些问题,落实到学科研究里面,就是概念及边界之分。 在传播学和社会学里,大家说到上述现象,一般用的概念比较简单,英文叫rumor。这个词,指的是信息来源不明的、广泛传播的讯息,它可能真实,也可能虚假。...
5d
本周,正式开年复工了,但没啥人想上班。大家似乎陷入一种持续性厌工情绪,没有什么比休假后的打工更令人哽咽。 因此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决定来问问大家在工作中,有没有受过什么奇奇怪怪的“工伤”?身体之外,工作往往在精神上磨损着众人,可能源于与人打交道,比如网站客服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客人,回应千奇百怪的需求;也可能有些东西不得不自己消化。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际遇和秘辛,提醒着我们工作的乐趣与艰辛。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欢迎与我们分享。⬆️ 🍻扫码即可填写问卷,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击“阅读原文”,分享那些奇奇怪怪的“工伤”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
6d
伴随着《三体》动画和电视剧的先后播出,相关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三体》的影视化向来备受关注,这部中国科幻史上的重要作品会如何被改编和呈现,是诸多读者心中的大事。这也说明了《三体》小说的魅力之大。它为何会被这么多的人喜爱,又为何如此重要?今天的文章,许子东从中国现代小说对未来文明的展望出发,解读《三体》中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讲述 | 许子东来源|《20世纪中国小说》01.《三体》里卓越的细节和想象 在文学界、学术圈里边,比较早注意到刘慈欣的是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他说:“我最初知道《三体》是我学生推荐的,我看了觉得特别奇怪。我必须说他的文字是不够好的,但是你又觉得他处理人类文明的手法,诸如‘三体人要来’的情节,完全不是王安忆、莫言、苏童或者阎连科可以处理的。在那个意义上,他让我吃了一惊。”本来,当代小说如果语言不够有吸引力,那么评论家或者是要求高一点的读者,通常就读不下去了,但刘慈欣实在是一个例外,他就用几个局部的细节,还有整体的情节框架活生生地弥补、挽救了他在文字叙述方面的不足。 我第一次读《三体》的时候,还没怎么进入故事,就被几个细节、意象吸引住了。 第一个就是在暗室里放照片,发现照片上有数字。之后汪淼叫家人拍,同一个相机,没有数...
6d
放假归来,大家可能对春节档电影难以达成共识,但一定看过一点《狂飙》。 临近大结局,回顾高启强的半生,改变他命运的那一夜应该不是安欣在大年夜为他带进弟弟妹妹送来的饺子,而是在菜市场的小吃摊上,安欣亲自为高启强开出书单。一本《孙子兵法》,强哥看了很多年,翻到书页起毛边,笔记写了一整本,常看常新。 《孙子兵法》强调计谋与攻略,作为将领,要有智慧,要得到士兵的信任,能够关怀、关照跟他一起打仗的人;到了战场上,不能胆怯,不能害怕,一定要勇敢。细细看来,高启强努力做到了这一点,高启盛、老默、唐小龙、唐小虎,都爱他。 虽然《狂飙》未必完美,但它把《孙子兵法》重新带回了我们面前,成为不少图书榜单的销售第一。 今天的文章里,学者杨照详细讲解了《孙子兵法》的厉害之处和运用之道。读了它,你就知道,强哥读的每一遍《孙子兵法》,都没有白费。讲述...
1w
💡本文为naive理想国的招聘,看理想友情转发,详情请咨询naive理想国。“白天在naive理想国喝咖啡、看书,夜晚来临后便约上朋友在nightingale bar边喝酒边聊天,如果你在北戴河阿那亚,喝多了还可以直接住在书店里,青年旅舍以及写作大床房可以为你提供海边的一夜安眠。”naive理想国的成立,便是源自对这种理想生活的想象与描绘。新的一年,理想生活的可能,将随着我们脚步的南移,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春天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行。因为,理想生活的开始,是与你们相遇。从2020年8月成立,书成为naive理想国这个空间的桥梁,而人则是通过桥梁得以相遇。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以做书的态度去“编辑”每一款咖啡,每一杯酒,希望在有限的呈现中将书中的意象通过更为精准的五感传递给饮品的“读者”们。我们也开心地看到,无数朋友因为这个空间结缘,有人在这里相识最终求婚,也有人在这里一次次相聚。我们以书为锚点,围绕着智识生活组织过“旅行的必要”主题对谈、“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主题对谈、北岛作品朗读会、书页间的嗅觉漫游等活动。每一张被智慧灵光点亮的脸庞,都朝向更有希望的未来。我们每一岁都有新的成长。2021年,从CBD到海...
2w
文 | 李厚辰《满江红》 疫情高峰过去,我们终于走出这个漫长的困境。本以为今年的主调是经济恢复,其他纷争都可悬置,我们终于可以经历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了。但没想到现实立即将我们暴击。 今年春节档电影被寄予厚望,这是三年来第一个没有流动和消费限制的春节,也有相对较多的大片上映,很多人都关注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将其当作经济和消费复苏的积极信号。但比经济信号更早到来的,却是我们刚刚摆脱的那种社会争议撕裂巨浪的重复来临。 这是很多人有印象中的,基于电影话题,最激烈,甚至疯狂的一次争论。 电影当然不可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于电影好坏我们可以评价,也不可能摆脱这些评价。而且除了美学评价外,也一定会涉及价值和伦理的判断,我们会认为哪部电影有积极的价值,而哪部电影可能会给人以误导。在这些问题上争执,乃至发生比较严重的差异,这都是正常的,大家也习惯的现象。 但仅仅一部电影,就可以给社会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或是哪部电影不得票房冠军,某个进步进程就要终止,进而将两部电影之争,上升为资本与工业之争,还是第一次看到。 这是一个急需解释的奇异现象,也是对社会的一个警示。疫情纷争的告一段落,社会整体的疲惫和对恢复市民正常生活的希望下,我们的安宁异常脆弱。社会的怨愤与...
2w
Follow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