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资讯类移动应用的人均阅读时长是 5 分钟,而在知乎日报,这个数字是 21。以独有的方式为你提供最高质、最深度、最有收获的阅读体。
瞻云,科普人 阅读原文 人虽然没有对外做功,但你的肌肉一直都在做功。 肌肉如何做功? 先来看看肌肉的结构: 肌细胞中存在很多肌原纤维,约 1μm 粗细,是骨骼肌的收缩单位。 肌原纤维又分成两个结构: 粗肌丝——肌球蛋白组成 细肌丝——肌动蛋白组成 两种肌丝交叉排列,纵向视角分成「明、H、M、暗」各带。 Z 线之内的整个结构被称为肌节: 不难发现,大量肌节串联成肌原纤维,然后肌原纤维又并联成整个肌肉组织。 注意,这是平面图,从剖面图可以看出,1 跟粗肌丝周围分布着 6 根细丝,又或者说是每 3 根粗肌丝就包裹着一根细肌丝: 通过粗肌丝 + 细肌丝的组成,整根肌原纤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弹性收缩结构: 虽然肌原纤维各个结构都具有弹性,但整根纤维的收缩和舒张主要通过,细肌丝在粗肌丝间滑行而完成。...
Sep 2022
赵泠,遗迹是曾经讴歌繁荣的生命留下的缺页的梦。 阅读原文 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模式,其基本能力是自我组装,以此在时空中留存有组织的信息。你可以将生命理解为自然选择塑造的信息[1]。 相关推论:自我组装的能力是构成生物的分子就具备的,不是演化的产物。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都是自我组装的产物。突变是在留存过程中和自我组装过程中出现的、未被自我组装能力完全修复的错误。突变引起演化。演化没有目的,是留存信息的副产品。生物没有高级·低级之分。 留存信息的目的是永远留存下去。这可以表述为:活着的目的是永远活着。 相关推论:衰老和死亡不是机制,不是演化产生的,而是在生物的自我组装能力不足以完全修复损伤时发生的信息组织度崩溃。“生命都会死亡”不是基础规则。这有两层含义:1.生命可以没有自然寿命限制。这在地球生物圈里的一部分物种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过去十年里,生物学界已经确认衰老不是普遍现象。现实中水螅纲多个物种没有自然寿命限制[2],包括常见的绿水螅。实验证明它们个体的死亡率和繁殖能力与时间没有关联,不会衰老,体内含有大量干细胞,受到不致命的伤害后可以再生。刺胞动物里还有能在身体严重受损(看起来死亡)时用少量的干细胞再生出整个身体...
Sep 2022
王瑞恩,老王力气大无穷,双手举起纸灯笼 阅读原文 作为一名实习的检察官,我入职以后才发现自己对于这个职业长期存在错误的理解。 我的领导(国外叫“supervisor”)对我说,“要记得,你不是任何人所雇佣的律师,你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而不是受害者的利益, 开始我并不明白,帮受害者讨回公道,为弱者撑腰,这难道不是检察官的职责所在吗?尽管是国家发饷,但这也不妨碍自己为受害者代言啊。再者,国家难道不是站在犯罪行为的受害者一边嘛,具体代表谁,为谁说话,又有什么区别。 但实际做过一些个案子,才意识到“代表国家,而非受害者”并不是一句虚言。 有时受害者会请求我们从轻量刑,最常见的是家庭暴力犯罪, 在美国,家暴案件的量刑一般会附加”禁制令“(no contact order),禁止被告与受害者有任何接触。这里的”接触"不仅包括见面,也包括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留言,甚至通过他人带话也包括在列。违反禁制令本身就是一种犯罪行为。...
Sep 2022
呵呵笋的小煮艺,用美食温暖你的心和胃 阅读原文 人的口味变化多端,唯有记忆深处的味蕾不曾有过改变,不然也不会有这么一句话叫:味至浓时是故乡。 说起来,我有一手好厨艺,全都来源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是个典型的上海老太太,她做的一手好菜,对于制作糕点和面食也很在行。 我一直坚信全世界只有奶奶的饭菜最可口,而我的厨艺还不及奶奶的千分之一。奶奶的美味好吃到我觉得酒店里的饭菜都不如她做的香,厉害到就算她只给我冲一碗盐开水我也觉得是美味的。这大概是因为爱吧,我很爱我的奶奶。 从小我在她身边长大,日积月累对于吃食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小时候,我经常在灶台边看奶奶做饭,每当做糕点或面食时,奶奶也喜欢让我尝试。所以,虽然没有实践过,好像这些美食记忆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奶奶家的厨房并不大,但却有一个大大的灶台,而奶奶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灶披间里为我做出了一道道或精美或家常的美味,这张照片也成为了我最最喜爱的一张美食照。...
Sep 2022
Kevin Hwang,搞音乐的 阅读原文 我常和家人、老师、朋友、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常识来说,「好」是肯定无法定义的,但是主观表达是否到位,这件事,在大家心里都是有一杆秤、一把尺的。 在现代化唱片工业中,无论企划、词曲、编曲、录音、混音、母带、宣发,任何一个环节,其实都是在为这件艺术品做自己的那一份工作,而大家共同努力,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觉得「好」 当我们听音乐,我们听的是什么?这是大概个哲学问题。同样,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当我拿着一份乐谱或者一份歌词的打印稿,来跟你大谈特谈这首音乐多么的好听,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事儿不成立,因为音乐建立在发声的基础上,才是我们共同的认知。 所以,好的词曲,我认为,首先是传唱。简单的说,那就是耐听好学,简单易记。要说写这样的词曲有什么技术,那其实都是非常马后炮的,因为你并不能确定地预见自己的作品能不能传唱或大红大紫。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研究终止式,研究诗词格律,把词曲咬合做到极致,把唱腔咬字做到最细,都是在经验学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努力。但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公认的好歌,这些技术其实仅在底层逻辑,而这个好的词曲,本身做的一件事,叫做「真诚」...
Sep 2022
知乎日报 Q:如何看待七匹狼公子与特步公主联姻?这类小说情节般的「豪门联姻」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夏飞 :这新 logo 不就来了吗: Q:如何看待网传重庆易联购预售 iPhone 14 后携数千万巨款跑路?消费者的钱还追得回来吗? @间歇性失智症 :第一眼看成了易建联……我还以为 CBA 发不出工资了。 Q:为何宁愿南水北调,却不用海水淡化呢? @务工人员 :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若干年后,有一个叫日本的国家,往太平洋倾倒核废水吧。 Q:你听过最酷的一句话是哪句?说这句话的人也一样酷么? @银教授 :「钱的事你不用担心。」 Q:那些花几百、上千块钱买副耳机的人是什么心态? @郭小羊 :因为买不起上万的。。。阅读原文
Sep 2022
赵泠,遗迹是曾经讴歌繁荣的生命留下的缺页的梦。 阅读原文 按蛋白质构象的可变范围和误差,人脑中每个突触可存储约 4.7 比特信息[1],整个人脑可储存约 910TB 信息。若有更多 talin 之类蛋白参与,这可以再增加至多三个数量级。 过程参照: 突触储存信息的容量是如何估算出来的? 作为对比,2017 年整个互联网约有 500 万 TB 信息,可以覆盖那至多三个数量级的潜在误差。 人脑的记忆并非永固,用得少的突触连接会被剪枝而遗忘。 神经细胞不断有新的突触形成,也不断有旧的突触消失。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突触形成和消失的数量骤然增加。据观察,有些突触只存在几个小时,而另外一些则长时间存在并可能固定下来形成新的神经线路。 人脑的这些容量并不都能拿来存储知识。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每个特定领域可以掌握约...
Sep 2022
丧心病狂刘老湿,会讲点儿故事,略懂点儿历史,稍有点儿意思。 阅读原文 东汉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其中益州、荆州、扬州三州位于南方,在唐代以前都属于较不发达地区,地广人稀,辖区广大。而自汉末三国以来,六朝偏安江南,基本上都以荆州与扬州为自己的基本盘,正所谓是“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1]。 不过由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特殊格局,荆州与扬州之间的关系却谈不上有多和谐。东晋开国之后没过多久,王敦之乱就掀开了荆、扬对抗的序幕。此后两百余年,荆、扬二州频繁冲突,一国之内战火不断,而荆州处于长江上游,有地势之利,在早期的荆、扬之争中往往能够力压首都所在地的扬州。可等到南朝中后期,荆州被一再分割削弱,就再也没法重现往日荣光了,反而在荆、扬之争中处于弱势,这其中各种纷乱,聊起来颇为有趣。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有一个诸葛孔明在草庐里画了一个圈,跟刘备讲荆州这个地方日后一定要捏到手里,这里“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2]。此后吴蜀两国围着荆州大打出手,最后孙吴不惜背刺关羽,总算是把这个地方给拿了下来。...
Sep 2022
赵泠,遗迹是曾经讴歌繁荣的生命留下的缺页的梦。 阅读原文 如果宇宙中存在“修真文明”,人类和“修真文明”之间未必会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人类的技术文明有极大胜算。 首先,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修真文明”这个前提成立,则自然规律允许修真,那么人类可以科学地研究、理解并掌握修真。即使人类的体质不适合修真,人类也可以制造修真机器,就像人类体质不适合在深海直接活动于是建造了深海潜水器那样。 这建立在平庸原理的基础上。平庸原理是近现代科学哲学的一种观念,认为人类、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在宇宙中不处于任何特殊地位,没有任何特别的重要性,也不是什么“宇宙的渣滓”“贱民”或“罪人”。从哥白尼以来的哲学思辨和近年来的证据都支持这种观念[1]。 其次,修真文明的境界未必有多高。人类社会的文艺作品里的设定攀比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几十年前的美国漫画就动用了高阶无穷,中国修仙小说也早就写过一堆“一念创世、一念灭世”。但是,境界不止是吹出来的,你描写的每一个具体情境都会体现角色的境界。倘若一个号称修真文明的集团修了半天都没脱离此世,还能跟人类在“宇宙中”相遇并发生要讨论“胜算”的冲突,那他们的修真水准是无法期待的,他们不被技术文明“一个照面便打成猪头”...
Sep 2022
foxwong,闲来没事,聊聊白酒 阅读原文 古时候的青梅煮酒,相当于现在喝酒时吃花生米。 一、古代的酒为什么要煮? 《红楼梦》第八回有这么一段: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 可见古时候一般不喝冷酒,都要煮的,但煮到什么程度呢?那要看装的是什么酒。 1、如果是成品黄酒,那只加热到 60-70℃,放到酒桌旁边的樽里,然后再盛进酒杯里喝。这里的煮酒指的就是温酒,并不像吃火锅似的煮到沸腾。 洛阳东汉墓 夫妻宴饮图 上图是东汉墓里的壁画,可以看到右侧酒樽下并没有火在加热。乙醇(酒精)的沸点是 78℃,为了避免酒精过多蒸发,在温酒时一般只加热到 60-70℃之间。 电视剧《三国演义》貂蝉把盏时把酒樽放到了席子上,也没有火炉,基本还原了汉代饮酒场景。...
Sep 2022
Follow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