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幾篇談AI對未來創作領域影響的文章之後,這篇來從比較基礎、也比較輕鬆的角度,來聊聊最近對周遭創作者的態度、以及實際工作應用方式的觀察。本文原載於《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電子報,歡迎訂閱。AI的正反兩面過去這個月寫了幾篇關於AI和chatGPT影響未來創作領域的文章,正面和反面的角度都有。正面的是,目前剛處於初生階段的AI(概稱各種能自動產生文字和影像作品的機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很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會發展到想像不到的境界;原本許多用於知識搜尋、資料整合和解讀、以及基本作品的生成,往後都可以讓AI代勞。反面的是,除了可能取代現有的一些職業之外,仍然會出現的錯誤(可能來自演算法、也可能來自原始資訊)、以及不負責任的使用(例如用於寫論文偷懶、或是產製假新聞)。前面說到「取代」,AI能取代的是「職位」、但不一定是「人」;人可以轉而去做AI做不到的事情、或是更高階的工作。但如同我先前說的:不過這一陣子AI發展的方向,反而變成了不是「取代專家(的工作)」,而是淘汰「不具備專家能力的普通人」。如果你只會AI能取代的技能、而且做得還沒有AI好,就可能會被取代。1960年代之前,電梯裡面還有「電梯操作員」這個職位;1980年代的電腦機房也還有...
2d
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日本的近畿大學雖然在國際上被列為「優質大學」,但在國內的排行榜上卻名落孫山;於是該校最近推出了一系列廣告,針對這個現象說明該校的理念和成就。廣告上的長版文案四平八穩,把該講的話都講了;然而好像有點平淡的標題,在我看來倒是相當火辣。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電子報,歡迎訂閱。在「日本行銷最前線」看到轉介日本近畿大學最近的系列廣告(圖和一小段介紹也順道借來了,感謝。原文有廣告上日文文案的大致翻譯,有興趣可以參考):今天近大在不同地區的報紙上,總共刊登六個不同人物的廣告(但是文案全都一樣),其實這是個超有趣的做法:這些人物圖像,是近大情報學部一年級生「コードネームK」運用時下流行的Diffusion Model,收集二百位實際近大生的照片交給AI學習所生成的「近大生」照片,真的很酷吧。這系列報紙稿一刊登,立即在日本引發廣泛討論,新聞媒體也紛紛報導,近大的宣傳力真的超強,因為現任校長之前就是在JR做行銷工作。「用AI做融合圖片」不是我的重點,其實不用這招也無妨。但仔細看了一下,這個系列的廣告有一些基礎設計做得不錯,標題也很精彩。除了上述引文的解說之外,我觀察到幾個可以注意的重點:整體設計:配色非常精準。包含人物的服裝、...
5w
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命名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能節省行銷成本、提高溝通效率的竅門;如果能取個好的命名體系,又何苦冒風險又多花錢?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電子報,歡迎訂閱。台灣部分機車廠(或者應該說圖中這家)的命名方式越來越令人摸不著頭緒了。一般來說,車款如果用英文字母排列組合命名,讓能一般人記住的上限大概是三個字母(除非是類似「iPad」這樣相對有意義的字),例如過去出現過的「RZR」或「GSR」之類。但是用到五個字母的話……抱歉,至少我個人記不住。自己設下的障礙待過產業的人或許可以理解,「DRG」可能是車系名稱,「BT」可能是衍生款式編碼、或是指這款車的特色配備(例如「Big Tires」),所以對內行人來說還算不難記。但對於消費者來說,這是幾個完全沒有意義、也串不成單字的字母,跟「@$%&$」這種亂碼差不了多少。在廠商對消費者溝通、或是消費者想指名訂購的時候,這樣的命名方式都會構成顯著的障礙。而大家都知道,行銷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溝通,而這樣的命名方式則是幫自己的行銷活動設下了最大的障礙。想想看,假設你對這輛車有興趣,除非你截圖存在手機裡、或是用筆抄起來,你看完這篇文章一小時之後,有辦法記在腦中去跟機車行老闆問:「我想看...
5w
F大叔的日常通信大概是過去被盜版困擾太久、軟體業(合理的)訂閱制也逐漸普遍獲得接受,所以Adobe就開始越玩越大,在這種小地方動起消費者的腦筋。幸好我不愛訂閱軟體,因為直接砸(小)錢買問題比較少。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日常通信》電子報,歡迎訂閱。這是一位網友在試訂Adobe軟體時的遭遇(完整版):先說,我並不認為依照理論上的條文(14天免費試用、一個月無條件取消等等)執行,對Adobe會有什麼損失,頂多就是被免費仔凹一個月使用而已;以Adobe的財力,根本不缺這條違約金,這說不定是哪家財會公司或顧問公司想出來的餿主意。我知道現在因為工作環境、使用習慣、以及功能需求,非得使用Adobe PS和AI等工具不可的人還是很多,只能繼續「訂閱」(但長期使用者應該比較不會碰到「違約金」的問題)。不一定非得Adobe但如果是不必堅持使用Adobe系列、或是多數時候只需要輕量級工作的人,其實有很多便宜、功能也差不到哪去的替代產品可以用。以我自己來說,我用的AI替代產品是「Vectornator」,PS替代產品是「Affinity...
5w
F大叔的日常通信曾經想過退休後開一家舊書店,賣自己的藏書賣到掛,也待過出版業的我,真心覺得……有些新的玩法我真的不會、即使想過也做不下手。不是因為新的商業模式不好,而是因為有些其他事情更重要。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日常通信》電子報,歡迎訂閱。出版業的退書制(一定時間之後,將賣不完的書退貨給出版社,並結算或取回貨款)其來有自,很難一下子去改變。過去幾十年來,大家也都盡量把數字抓準,預計賣多少、進多少,上游進多少、出版社印多少,盡可能抓到相對準確,不浪費紙張、也不浪費出版成本的數字:在過程中,大家也都得到該有的利潤,不會被退貨或銷毀庫存書籍吃掉。健康的退書率在不同的出版體系和時代,退書率這個數字會有變化。我還在的時候,「健康的」退書率是15%;退書率太高侵蝕上游利潤、退書率太低影響銷售期的曝光和安全庫存。但無論如何,通常上下游雙方都會為了達成「健康的退書率」(=合理利潤的最大化)而努力;退回來的書可能進倉庫、當公關書、展場拼現金、最後才是銷毀一途。這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作法,但也行之有年,還算是大家可以認同的遊戲規則。雖然我同意不同的時代可以有創新的商業模式,在舊有的遊戲規則中找出新的機會,在商言商無可厚非;但如果是利用他人遵守遊戲規則的善意、...
Dec 2022
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根據統計,過去二十年來廣告和文案中的「幽默元素」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因為「企業擔心犯錯」。我認為,這跟二三十年來的平權觀念興起、以及部分創作者缺乏對社會文化改變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創作能力和習慣也有些關係。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電子報,歡迎訂閱。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幽默廣告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這篇文章指出:在廣告(文案)中使用幽默元素的比例,在過去20年間有逐漸減少的趨勢。雖然研究結果顯示,在廣告中使用幽默元素有助於提升注目度和記憶度,但大家開始逐漸減少使用的原因,主要在於「擔心不當幽默帶來的負面效果」。用老美自己的話說,就是避免無意中設計出「offending」(有冒犯性)的內容。雖然我不完全認同幽默是「有人笑就有人哭」,也就是「凡是幽默元素就可能傷到人」這種理論,但過去幾十年在行銷文字中,有許多所謂的幽默元素確實建立在對某些族群的偏見、刻板印象、或是歧視上。只是在當時的環境風氣下,人們多半缺乏清楚的自覺,甚至對這些負面因素引以為樂。你覺得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樣的廣告中有哪些暗示?這些暗示是不恰當的嗎?在過去階級意識明顯的時代、或是男尊女卑的社會,開「下位者」的玩笑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變成一種代表自己是「上位者...
Dec 2022
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對於高階行銷人來說,基本的企業認知遠比創意或文字技巧重要。技巧可以透過學習和演練來加強;即使失誤也多半不至於影響全局。如果認知的根基打好,建構在上面的作品更容易透過技巧來天馬行空、巧思連連;反之,文字技巧就可能得用在寫道歉聲明和補償方案上了。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電子報,歡迎訂閱。前幾天在跟某出版社的人談集結行銷文章出書事宜,我提到自己教的行銷訓練其實比較不是現在的主流。因為我基本上不教工具、或是流程中比較末端諸如廣告投放、SEO之類的技術(必須說實在話,這些方面的高手比我多、也比我強,不必跟我學)。我的角度比較是從企業行銷長的角度,去訓練行銷人員、或是即將入行的人如何打好基礎,並且以全面的角度來觀察市場、分析資訊、以及擬定策略;至於之後的產品定位、品牌建構、內容產生、以及文案撰寫等等,則又是一些不同領域的學問,需要一一花時間學習和演練。在培養行銷人員、並且實際投入工作之前,我會嚴格要求必須要先有這些訓練和認知:1....
Dec 2022
吐納商業評論在壽命和健康狀況普遍改善、人們工作年限也更長的現今,妥善運用中年人力其實是很好的短缺紓解方式、也是中年人重回職場建立信心的機會。對於投資人來說,甚至可能是風險更低的選項。然而,想返回職場的中年人也必須有讓自己重新開機的自覺。本文原載於《吐納商業評論》電子報,歡迎訂閱。日本麥當勞鼓勵中老年人再就業的廣告。圖中的主文案是這樣說的:「一年前還是上班族的我」(現在是麥當勞工作人員)。在現今平均壽命和健康狀況都比從前好的社會中,其實無論是否已經退出職場,中老年人(以下用「中年人」代稱)都是還不錯的人力資源。像麥當勞這樣的服務業,進用他們一來可以紓解「年輕人不好找」的問題、二來也讓中年人力也可以得到充分運用。中年人是投資者的金礦我從前曾經跟某位投資人說,其實可以成立一筆投資基金,專找有心再度創業的中年人來投資。因為這些人(理論上)已經有產業知識、可能也有不錯的現成人脈;即使過去曾經失敗,至少會比較知道怎麼避免重蹈覆轍。在這樣的前提下,或許日後的成功機率還比初出茅廬、除了想法和技術之外,缺乏其他資源的年輕人高。但這樣需要幾個過濾的前提:品德:如果過去是因為掏空公司、或是其他違反職業倫理的原因而失敗,可能就不適合;心態:必須是比較積極想做...
Dec 2022
F大叔的日常通信認真說,其實在公司開會要有效率不難。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日常通信》電子報,歡迎訂閱。認真說,在公司開會要有效率其實不難。我的方式是從前寫文章講過的「酒店式開會法」:每15分鐘一節;只挑對的人進來,不需要的先出去;進來直接講重點;如果老闆/主持人要講話,最多用掉一節;第二節之後,老闆不要預設立場,讓該講話的人講就好;每節結束之後視需要換人;節數越少成本效益越高;最後頂多加一節老闆做結論;必要的節數結束之後,老闆或相關主管視需要將人框出進行深度溝通,不要在小房間裡浪費時間;禁止老闆或任何人無意義灌單;喝酒、唱歌、叫桌面optional。這個說起來大家都會,但很多董仔就是做不到。如果您想贊助單篇文章,請利用這個QR Code、或是按這個連結!酒店式開會法 was originally...
Dec 2022
F大叔的日常通信這一陣子AI發展的方向,變成了不是「取代專家」,而是淘汰「不具備專家能力的普通人」。這是很自然的發展。如果AI在某些程度上已經可以取代專家,要取代普通人當然輕而易舉。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日常通信》電子報,歡迎訂閱。各位老骨頭還記得有一種東西叫做「專家系統」嗎?它在Wikipedia上的定義是:專家系統是早期人工智慧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可以看作是一類具有專門知識和經驗的計算機智能程序系統,一般採用人工智慧中的知識表示和知識推理技術來模擬通常由領域專家才能解決的複雜問題。一般來說,專家系統=知識庫+推理機,因此專家系統也被稱為基於知識的系統。一個專家系統必須具備三要素:- 領域專家級知識- 模擬專家思維- 達到專家級的水準這也算是一種AI應用,而且已經發展好一段時間、也有一定成果了。專家系統的目的,在於讓原本屬於特定領域人類專家的能力更普及(在沒有專家的地方也能使用專家的能力)、甚至取代部分人類專家的工作。不過如同我先前一再強調的、上面的Wiki引文中也有提到,就是專家系統提供成果的「當責」問題:既然是「專家」,某些決策(例如醫療相關)甚至可以決定生死,當然必須有責任歸屬。不過這一陣子AI發展的方向,反而變成了不是「取代專家...
Dec 2022
Follow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