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2】 又想了想口罩的事情,早先我认为, 1)口罩若是戴得合适,大概能挡掉一部分病毒, 2)而挡掉一部分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感染后果的严重性跟剂量很有关系,对于健康人,很低剂量的感染可能还是好事,相当于接种, 3)虽然口罩有这个好处,但强制戴口罩的规定没啥鸟用,因为强制出来的戴,都是很敷衍的,往往选型糟糕,密封不足,重复使用, 刚才又想了一下,感觉这种敷衍的戴法不仅没用,还可能有害,我怀疑不少人是因为被逼着戴口罩而染上的, 因为人呼出的气里有很多水分,戴口罩时间略长,就在口鼻部营造了一个局部潮湿环境(透气性再好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一点),本来病毒离开宿主身体后很快会降解,而干燥是加速降解的因素之一,不合适的口罩一方面没挡住多少,同时却延长了没挡住部分的存活时间,总效果可能是负的,...
Apr 2022
【2022-01-11】 Omicron 真是福音,让严防策略一下子变得完全没意义了,再愚钝的人也该明白过来了, 当然,一部足够强大的宣传机器大可以把毫无意义的事情继续渲染的意义十足,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Apr 2022
【2022-01-10】 平庸作家/导演黔驴技穷时就喜欢耍技巧,被耍的最多的技巧,就是毫无必要的把时间线一通乱捣鼓, 把时间线切开重组,弄的好能产生动人的效果,可据我观察,多数时候,只是徒增扰尔,毕竟多数创作者都是庸人而已,
Apr 2022
【2022-01-08】 当有人向你陈述一件事情,你做出肯定回应时,可能说 right,或 correct,或 true,这几年听下来,几种之间还有些微妙差别,下面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欢迎纠正和补充, 1)correct:肯定对方的陈述为真,而且准确,但这一肯定不包含任何价值或道德意味,或者对陈述内容的态度,比如对方说有关某类事情法律是如何如何规定的,你说 correct,只表示你认可他对有关法律规则的陈述是准确的,丝毫不暗示你对这一规则之合理性的态度,而用 right 或 true 就可能有点含糊,可能会被误以为你表达了某种赞许, 其次,说 correct 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在判断这一准确性上比对方更有资格,一种常见场景是老师对学生的答题,如果完全答对,就说 correct, 这种资格可能来自专业经验,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恰好比对方更有机会了解所谈论的事情,...
Apr 2022
【2022-01-07】 听了个 podcast,嘉宾对比了 DARPA 和 NASA 的工作效率,非常有意思, NASA 17000 多员工,每年200多亿美元预算,确实做了不少事情,可是自从近些年民营航天兴起之后,对比之下就很容易看出,NASA 的效率是很低的,以前只是没对比大家不知道, 最近送上去的 James Webb 望远镜,进度晚了14年,预算超支了19倍,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DARPA 只有200多员工,年预算30多亿,在美国的国防预算里只能算是零花钱,而它的工作绩效可谓耀眼夺目,几十年来的各种重大技术突破里,你总是能看到 DARPA 的身影,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DARPA 曾主动向国会提出,别给我们这么多钱,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事情,可能没有任何其他政府机构会主动提出削减自己预算的,其中道理,说到后面你就明白了,...
Mar 2022
【2022-01-04】 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 设想一位CDC的员工甲,整日里闲得无聊,某天突然头脑发热,要找点事情做做,于是做了这么件事情:他翻出CDC统计的前一百大死因,然后从排名25-50之间的那些里随机挑了一个,之所以选择这个区间,是因为它们足够常见,但又没常见到已经让人麻木, 接着,他写了个小程序,从CDC从各地医院获得的数据中,统计出每日各州被确诊该病的人数,和因此而住院及死亡的人数,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动态的,每天刷新,曲线弄的很漂亮,于是甲挺得意,拿去给领导看,领导说不错啊,允许你把它发布在CDC官网上, 巧的是,甲有个铁哥们是CNN记者乙,于是就拿去跟他显摆,乙一看挺有意思啊,就在CNN节目里报道了,官网上转载了, 结果,报道爆款了,乙也被领导表扬了,于是大为振作,把这弄成了固定栏目,...
Mar 2022
【2021-01-08】 推荐一个可以帮助你变得成熟而谦逊的网站:Metaculus.com 假如你经常在网上跟人吵架,经常感觉对方蠢的不可理喻,经常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信心,那就不妨试试这个,它提供了极为丰富且方便的机会,让你表达对世界的各种信念,而且都是基于容易验证的简单命题, 我的建议是:每年选10个命题,记下你的判断,到年底再回顾一下,对了几个,错了几个,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有助于解决我们认知系统的两个要命问题: 1)许多人会很快忘掉自己曾犯过的错误,人脑在自动删除不协调记忆方面表现相当出色, 2)第二点更微妙,许多人会对自己的信念进行滑行修正,即,随着事态发展,悄悄的,往往无意识的,慢慢修正着自己的信念,同时却不觉得或不承认自己的看法有丝毫改变,于是便可舒适的继续享受着自己根本没错的幻觉,...
Mar 2022
【2021-12-29】 法国 Cosquer 洞穴里 27000年前格拉维特人留下的手印,这种手印在更新世南欧洞穴中很常见,是用含在嘴里的颜料喷出来的,特别的是,其中不少手印缺了几个指节,以前有人认为这是某种符号象征,后来有人分析了缺节的分布情况(图3),发现缺节频率从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递减,前两种占了绝大多数,而拇指频率为0,这一频率分布与现实中因冻伤而导致手指缺节的情况基本吻合,(见 Ian Gilligan (2018) Climate, Clothing, and Agriculture in Prehistory,ch.6) @睡不着的红猴子: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小手指在身体最外侧吗?还是因为血管分布什么的? @whigzhou: 嗯,外侧和离主要动脉的距离可能都有关系,还有粗细,越细越容易冻伤...
Mar 2022
【2021-12-27】 @whigzhou: 看过《降临》 我的评分:★★ 开头半小时挺让人振奋的,被吊起了胃口,结果很快滑入了装神弄鬼瞎糊弄的老套,又被骗了一次 @whigzhou: 如何与外星人对话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主题,这是奎因难题的极端版本, 和语言完全不通的陌生土著对话,理论上看起来好像很难,实际上并不难,受过训练的人类学家通常两三年就可以掌握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所谓完全陌生就是没有任何已知亲缘语言), 这是因为哪怕再陌生奇异的土著,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智人,与我们共享着太多太多的东西,比如表情系统,五六种基本表情是全球一致的,手势系统虽然更多样一些,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有价值的指示手势(比如以手指物),也是通行的, 同样重要的是,任何智人群体都和我们共享着一些基本的欲望,动机,情感,恐惧,需求,而这是建立对话的极好条件,不仅如此,甚至我们恐惧和欲求的内容也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所以,在那些基本动机非常凸显的场景中,只需要少量提示,对话者便可猜到个大概,而有了这个起点,沟通便可逐渐深入更抽象更微妙更精致的层面,...
Mar 2022
【2021-12-27】 2018年各国25-64岁人口的博士比例,斯洛文尼亚有点出格, Figure B7.1. Share of 25-64 year-olds with a doctorate (2018) doi.org/10.1787/f8d7880d-en @乔伊斯想谈恋爱:为什么斯洛文尼亚会一枝独秀啊 @whigzhou: 我的猜测是因为90年代从南斯拉夫各邦刮了很多奶油过来,因为它是各邦中唯一没乱且状况一直最好的一个,2002年斯洛文尼亚人口的13%是前南移民 @whigzhou: 再次说明了刮奶油的重要性
Mar 2022
Follow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