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韭菜」这个词应该都不陌生,一般情况下是指那些在喜欢“追涨杀跌”的这些人。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追涨杀跌”这个不好考究,问起具体原因,大部分都答不上来原因,能回答上来的都是我感觉会如何如何,我认为会如何如何,这些太过于主观的判断,主观的判断在实打实的数字面前非常不堪一击。 貌似这些人有个不变的定律一直跟随着他们: 一买它就开始跌;一卖就开始涨。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反向操作,在感觉想买的时候不动或者卖掉,在感觉想卖的时候开始买入这个思路没问题,但如何判断买卖的节点,又成了难题。想要准确的判断买卖的节点,需要很专业的知识、多年的经验做铺垫,这点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因此我只能给出非专业购买的基金的建议。 纵观几乎所有的可以股票、基金购买的软件,在首页或者其他地方推荐你买的,一般不建议买。具体原因姑且不谈,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基金或者股票为什么会被推荐,是被谁推荐的,推荐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这些基金公司、代理基金公司挣什么钱。...
在 NewsLetter 上发布了后,引来一大批不同意的声音(不少人回复邮件且取消订阅)。有可能时大部分人没有完整读完整篇内容,导致有误会发生。本意是大家多看书,看书是有好处的,但只是一味的看书不去实践肯定是没用的,就像是看了 500 部古装电影,什么飞檐走壁、铁砂掌各种招式在心里过了几百遍,但不去实际操作一次,肯定是不会知道这些招式是否有用,到头来当别人说这些招式都是花拳绣腿,认为对方说的都是狗屁完全胡说八道。 说什么好呢,貌似什么都不说也没什么问题。希望大家多读书、少看手机、多健身吧。 ————- 5 月份开始,突然没有了读书的欲望,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 8 月末,最近又重新开始了读书。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突然不想读书了,kindle 以前一直是随身带,在那段时间里不随身带了,每天放在电脑桌前,偶尔打开看看电池有没有电,或者给系统升个级,其余时间,甚至是晚上睡前也不再看了。...
很少看抖音,但最近一段时间在家里发现,我太太和孩子喜欢在手机上看熊猫,刚开始只是看成都卧龙熊猫基地的熊猫,后来开始看大连动物园的熊猫。如果她俩只是看熊猫我并不会产生好奇,好奇的是,看了一段时间后,他们都能看到熊猫就能将名字叫出来,这点我诧异。 2014 年去成都旅游的时候,曾经去过成都卧龙熊猫基地,整个基地很大熊猫也很多——当然是和别的动物园相比,当时的成都卧龙熊猫基地去的人还没有那么多,整体感觉上和普通的动物园没有差。据说现在的成都卧龙熊猫基地,每天都人山人海,一方面园区运营的成果,另一方面,是 3 年疫情,把很多人都憋坏了,大家都努力的将耽误的 3 年旅游一口气全都够补上,估计明年这种热度就会下降。届时再去一趟,看看这些黑白分明的动物们。 《最后的熊猫》,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读的。作者乔治·夏勒曾经在上个世纪...
狗是宠物?猪是食物?这本书里没有教怎么吃猪会更好吃,也没有讲怎么养狗。 这本书试着解释一个问题:我们和动物之间的道德关系。展开讲就是:我们在什么道德和情感的加持下,会喜爱动物,将动物养在身旁,定期给它吃饭喝水看病直到终老;同样是小动物,为什么有些小动物,会被无情的吃掉。 不过从我看书的章节中,貌似作者并没有给出肯定答复,更多的是在尝试着探讨,探讨动物和人的关系,只有关系建立才会有道德和情感。书中最开头有句总结: 当人类想到动物时,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变动的价值观。 读这本书,大部分原因是书名,还有部分原因是:我家里有一只猫和一只狗,最近还添加了一小缸金鱼。 在没养这些小动物前,大部分情况下我把所有动物都归结为动物,并没有动物和宠物的区分。将自己养的小动物逐渐升级到宠物,印象比较深的是带他们上宠物医院,平日里回家后它围着你转圈摇尾巴的时候,更像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和是不是宠物没关系。...
非虚构纪实文学,只要不是写的太离谱,一般都会广受好评,其原因是国内这样的书出版的太少了,几乎没有听说过国内的那部非虚构纪实文学获得过什么奖,获奖的依然是那些所谓的精神文学。从某个角度来看,填饱肚子的不光是粮食,有的时候还有精神文学。在肚子还没彻底填饱前,是没有资格忆苦思甜的。忆苦思甜,只有当那些你害怕的东西离的你很远,你才会有思想、动力去思考那些自己或者先人们经历过的一切,最终才会有意识的去把这些东西真实的记录下,让以后的人能知道这个事儿。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Top Gear》这档汽车节目很多年,并且还一直追随着看了最近一两年上线的《克拉克森的农场》《哈蒙德的修车坊》等等,大致上你是能喜欢看这本书的。这本书讲的英国社会中下层社会中那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儿——底层社会人民生活的林林总总,时不时插入一些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的对比,荒诞且荒谬。就像《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克拉克森开着10万英镑的兰博基尼拖拉机,经营着大约6000亩的农场,年末算利润净赚144英镑,满满的喜剧效果。这本书里这样的段子不少,不知真假,权当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最近几年才开始有了这个想法——技术劫持了思想。在之前的很多年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总是会主动的去搜索一下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的,然后照猫画虎的生搬硬抄——假装自己完全掌握了,久而久之就积累成了另外一个问题:曾经遇到过并通过搜索得到答案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应付过去,但大多数情况下不值得询问细节,一旦询问细节脑子里就一片空白。 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没有去刨根问底的去细究一下,事情发生的过程中会认为这些细节不重要,或者暗暗告诉自己等晚上或周末去研究下,从现在来看,大部分的等晚上或者周末去研究都最终成了当时的借口,最终并没有再去触碰这些东西。 当然,如果把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按照四象限归类法归类,把其中认为重要的事情归到充分且必要的这一部分,当时通过搜索了解决了当时的困局,事后抽出时间研究下这些事儿的来龙去脉,就成了必要。...
Build your own newsfeed
Ready to give it a go?
Start a 14-day trial, no credit card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