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时候,我有个初中同学突然在微信上问了我一句话:这三年防疫防了个啥。当时我的回答是:还好现在开放了。这本书出版与2015年,国内引进是2016年,按理说疫情这几年应该有不少人推荐这本书,或者质疑这本书中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并没有。 作者兰道尔·门罗曾经是前NASA机器人研究员。2011年,他在博客上推出了「What If」问答栏目,专门接收网友提出的假设性问题,兰道尔·门罗选择其中一些进行回答,配以火柴人漫画辅助说明。2014年,这些问答集结成一了《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一书。这本书在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的夏天,就出现在了比尔盖茨当年的推荐书单中。 书中有很多奇怪又有趣的问题,比如: 如果地球上所有人尽可能的挤在同一个地方,一起起跳,然后全部在一刹那同时落地,会发生什么;...
3w
又到了年底一年总结的时候,到处都在各种总结,印象比较深的是网易今年的总结,很魔幻、很现实,非常像B站那些小的UP主将各种魔幻的短篇剪切到一起。关于疫情的突然结束,印象深刻的是白板报写的写在三年抗疫落幕之日。 去年下半年听到最多的词是:裁员。虽然我现在没有被裁掉,并不代表我之前或以后没被裁员过。工作这么多年被裁过1次,2018年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当时的感受是在金融行业攒的经验几乎没用了。但在2019年6月接到了蚂蚁金服的面试邀请,但对互金这个行业已经提不起兴趣了,颇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虽然后来去面试并通过了,但因为自己的顾虑还有老婆孩子的原因,果断拒绝掉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经验里,过去的经验是自己能力的体现,是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同时也是自己新选择的助推剂,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绊脚石。如果不换行业工作好几十年,当然是好事儿,经验积攒越多越能通过薪水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旦更换行业,之前的经验就有可能阻碍自己,甚至阻碍好几次,直到不得不跳过去,让自己面临新的挑战,革新自己的经验。...
3w
最近,和我爸妈视频闲聊新冠疫情相关的事儿,发现他们获取信息的介质从文章转向了视频,会告诉我今天看了这个视频要吃点什么能预防,昨天看了一个什么视频,发烧了喝什么汤会好等等。感慨他们都年近60还在不断的适应多变的互联网,也惊讶于他们对这些内容的辨别能力之低——不是认知能力差,只是大部分情况不会对看到的这些内容做判断,不主动去找这些内容,只是一味的在被别人/系统进行推荐。 关于短视频,我有几个观察,分享下: 1、短视频信息量并不大。最直观的例子,看5分钟短视频和看5分钟文章,获得的信息量差距还是蛮大的。即便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从来没有那个5分钟时长的节目/500字的文章,敢声称自己是「深度」的,但现在的短视频做到了,甚至5分钟都长,大部分都是2分钟或者几十秒。 2、短视频中虚假信息非常多。视频的特点之一是封闭的难搜索性,即便你对某个看到的视频存疑,但想去搜索查一下,也是很难的事儿,最后都不了了之。...
Dec 2022
今天是我三十七岁生日。 早上在睡懒觉的时候,听iris和臭小子说,今天爸爸生日。我还以为早上我起床后,臭小子会记着,结果他忘了。直到临近中午突然有人敲门,iris从门外的闪送员手里接了个蛋糕,臭小子才想起要跟我说生日快乐,并很快话题一转立马就问:蛋糕是巧克力的吗?过生日吃蛋糕,并不是我的专利,只是9天前iris过生日的时候,臭小子有些咳嗽,当天临时决定在我生日的时候买个蛋糕,顺便给臭小子解解馋。 去年还在感叹「疫情」的顽强,今年依然还在继续。不过,真正的拐点已现。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要比深夜更黑,但更有希望。在这几年里,每当我所在的城市疫情爆发,我都会想象一次:如果我得了新冠会怎么样,是否有后遗症,万一后遗症比较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会怎么办。然后就开始大量的搜索,看那些得过新冠的人的表现,2020年的时候,有不少twitter上的用户说得了新冠后会大把大把掉头发;2021年的时候,有人或专家反馈说,得了新冠有一定概率会导致脑萎缩;最近已经很难从twitter上搜到新冠后遗症的信息,国内反而多起来了——有可能是之前这些信息之前都被封禁了,或者现在我看到的说法是故意推荐给我看的,但我对新冠的恐惧早已没有2020年时那么恐惧,多了些坦然,...
Nov 2022
在读完上一本《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去豆瓣标记已读的时候发现的这本书。这本书所提供的的视角、对当时事情发生时的相对重要的信息,描述的都非常的详实,特别适合技术性很强但常年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去参考。 1、皮克斯在制作完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前,主要核心业务是获得奥斯卡科学与工程成就奖的《渲染大师》软件,但市场容量极小,后逐步从技术转型到内容输出——动画广告、动画短片。 2、迪士尼在1991年与皮克斯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的内容每年给予皮克斯一定的费用,条款非常不利于皮克斯——皮克斯当时只能选择接收,因为从皮克斯成立到1991年,有将近20年的时间,皮克斯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软件开发公司,和电影制作完全不搭边。 3、拍电影就像设立基金,拍摄一些小成本或者高成本的电影,分配同样的费用做市场推广,用票房好的电影来弥补票房成绩不理想的电影,有可能从当年的票房收入是持平或者亏损的。不过一部好电影会被人们不断的观看,以录影带的形式长期的在市场中赚钱,长期来看是挣钱的。主流电影公司都有巨大的影片资料库,可持续不断的赚钱。...
Oct 2022
我所在的城市——大连,从8月30日静态管理到现在,超过了半个月时间。虽然在今年上半年上海被封控2个月看到那些新闻的时候,心里悄悄的盘算过,如果自己遇到了被封控两个月应该怎么办,也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但当真正的静态管理来临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恐慌。特备是在封控的第四天,在社区的主要路段都用铁栏杆隔离,并24小时有人看守的时候,更是加剧了恐慌。 封控这半个月时间,除了每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我主要负责一家三口中午、晚上的两餐——早饭iris准备,还有孩子不上网课时,如何分配他的时间,让他在这段时间里有事儿可做。闲暇时,看看窗外,想想上班后的事情,还有如果继续被封控半个月或者更长时间,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断断续续的食物 丝毫不出意外,在被静默封控的第3天,我所在社区中的便利店开始陆陆续续被警告关门,不许「关明正大」的营业,在收到便利店老板的微信通知后,我和iris开始盘点家里的食物,趁着没管控前,尽可能的采购一些一日三餐必要的蔬菜,还有一些不必要的零食可乐之类的。当然,这个时候的物价,至少比正常的时候上涨了50-80%。...
Sep 2022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那儿有什么创新,不过是不停的迭代罢了。 这几年,读过基本类似这样的书,比如关于奈飞的《复盘网飞》、《不拘一格》;关于亚马逊的《一网打尽》;关于美团的《长期有耐心》,发现这些书都大同小异,有几个共同点: 1、耐心。大部分人只看到皮克斯的成功,要知道皮克斯在乔布斯接手后,连续亏了10年,累计有5000万美金。 2、坦诚。出于对皮克斯的好奇,看完这本书后看在Google Map上搜过皮克斯原办公地点的街景图和内部图。也看到了传说中的那张在大厅里的会议桌。当意见相左时能坦诚发言,肯定比在走廊里/楼梯间大发牢骚要好很多。 3、聪明的人才。奈飞、亚马逊都在书里大谈特谈这条,不知道是真是假,姑且信为真吧。但从我不多的招聘面试经验来看,快速发现一个人比自己聪明,在某些方面很专长,这个很难。...
Aug 2022
“停贷、停工停盘、债务危机、财政税收、发不出工资、企业破产增多、入不敷出、存款增加、消费降级……”。 这些几乎是上半年国内热点新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些词,那怕是不主动关注时事新闻的我,也有意无意的能了解到:貌似整个社会的运转出现了问题——核心是经济问题。 其他更多的感受来自于工作中接触的客户的质量和数量,都比往年要差很多。当然从生活中来看的话,商场貌似的客流量要比往常少不少,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从室内搬到了室外,夜市+地摊经济,成了我所在城市几乎所有大型商场的核心节目。 无意中,看到这本《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结合当下的社会大环境,大致了解了现在这种状况,是由过去几十年的一系列动作所致,这个问题前几年就有,只是通过疫情这个助燃剂,加速了种种问题的提早、集中的爆发。 整本书更像是从1990年到现在所有政策、数据的一个收集整理,作者创作的部分不多,毕竟夯实的数据比任何创作都更有力,外加不可对政府随意的评价,也可以理解创作内容比较少的缘由。每一章结束后,推荐的相关图书和材料异常的丰富,从豆瓣上看别人整理好的豆列中,共有50本书和7部影视资料。如果你想了解相关事件详细的来龙去脉,不妨顺着书单读下去,应该够看了2年左右,看完后...
Aug 2022
这次聊聊主动的计划。以下内容还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 大部分人的第一次主动计划,一般是中考或者高考时的志愿填写,而在这之前大部分的计划都是别人帮你计划的。当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需要选自己(父母)心仪的学校/专业,心里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变化,对未来的恐惧和好奇,结合着爸妈的说教,自己开始揣摩爸妈说的那些「榜样」他们的样子,了解他们的成长路径,知悉他们在自己这个年纪的时候在做什么事情,草率的认为:只要走的路径是一样的,外加自己足够努力,结果肯定不会太差,有可能会有些偏差,但至少方向是一致的。 上了大学,离家更远也更自由的同时,开始频繁的接触社会,社会的丰富多彩让你眼花缭乱,那些难以分辨的好人坏人让你提心吊胆。这个时候,你早已经忘记了当时选专业/选学校时的那些雄心壮志,也忘了「榜样」的力量曾经对自己的激励。临近毕业,开始有导员或者系主任,开始夸夸其谈社会经验,询问每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打算,在一群人面前纷纷夸大其词自己的雄心壮志。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依然很天真认为水到渠成的事儿,不需要过早蛋心,但也有少部分人,已经开始在大公司实习,或者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好了毕业后的去处。...
Jul 2022
在国内,很少有关于政治方面的图书可以出版。但有一种政治比较例外,比如讨论国外的政治,这个是可以的。大部分人和我一样,都是政治的门外汉,几乎做不到观察某一现象的同时,还能参透这一现象背后的动机和本质,平日里的夸夸其谈,更多的算是小道消息的讨论/闲扯。 看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点是: 1、政治学没有标准答案,各个国家的政治治理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2、国家形态的多样化,远比在国内电视台上看到的新闻呈现出的几种态势更丰富; 3、这本书名叫政治的可能性,貌似更贴合。 4、政治最后的结果有参考价值,但,大部分国家在不同时期针对同一件事情进行演变时,其结果却各不相同。 5、无论是民主还是霸权,体制只是一个流程和机制,关键的部分在于输入和输出。#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差别为什么那么大? 6、缓慢的结果显现。某一个举措的实施,结果的好坏往往不能看短期,有可能数十年后才能将显现出其利弊。...
Jul 2022
Follow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