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参照系
158 followers 0 articles/week
越弱 越暗 越美丽

(首都科学讲堂演讲) 有这样一种说法:越是难以理解的东西,越是神秘的东西,就觉得越美丽。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在这里要讲的是一种弱的作用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引力。我觉得,上面这句话应该这样来理解,越是难以理解的东西,越是神秘的东西,它就越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小孩子是这样,科学家也是这样。对自然界的好奇,对一切未知事物的探求欲,这就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关键所在,也是人类得以进步、科学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这里要讲的这种弱作用力是否具有“难以理解”或“神秘”的特性呢? 实际上,这里的美丽指的是我们非常难以理解这个世界,因为你想去理解,因为它不是我们普通的常识可以解释的,所以这个世界才充满了神秘,充满了好奇,它才对我们有了足够大的吸引力。我们在中学物理中都已经学过万有引力定律,知道艾萨克-牛顿,还有开普勒,知道用这个定律可以计算地球和月亮之间的作用力,知道地月之间引力的变化与潮汐形成的关系。没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和知道的很多很多现象都与万有引力有关,都可以用万有引力来解释。 这些都是人们常识范围内容易理解的现象,因为是容易理解、容易看到的现象,人们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的,自然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美妙或美丽了。然而,当讨论的...

Mon Jun 23, 2014 21:16
知识分子的面子和里子

(已发《财经国家周刊》) 和朋友聊天,谈到如何与知识分子相处,具体的就是如何将一个里面基本都是知识分子的单位运转起来,朋友对我说,抓住四个字:荣誉、恐惧。 他解释道,荣誉,是几乎所有知识分子渴求的,不论是可以获得还是不可能得到。恐惧,是对可能失去已经拥有东西的害怕。事实上,荣誉和恐惧是人类所具有的特质,是人类异于其他动物的幸与不幸,这些都可以归为”欲望”。只是,在知识分子这里,荣誉变得更加重要,而对已有东西失去的恐惧程度则不异于普通人。 对于知识分子,荣誉是面子,恐惧是里子。在明朝,不乏为了名声,鼓起勇气对皇帝犯颜直谏的臣子们,他们甚至会被廷杖至死。 这种荣誉带来的勇气真是令人惊心。例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因为舒芬等谏止皇帝南巡,46人被廷杖,11人死于此刑;明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之争,丰熙等134人受廷杖,16人死亡。 当然,明朝皇帝容忍一些士人清流的雅量,也十分难得。这种上下都给面子的环境,使得一些奇迹出现了,甚至出现了用廷杖来沽名钓誉。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之争就是明显的例子,嘉靖皇帝想”追尊私亲”,知识分子们觉得这是破坏传统毁坏名教的事情,纷纷上书请皇帝不能改称孝宗为皇伯父。九卿23人,翰林22人,给事21人...

Fri Jun 13, 2014 00:57
你别无选择

你该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你该结婚还是抵抗思想“落后”的50后父母?你是白富美还是矮矬穷?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每天被迫思考的“终极问题”。我的部分答案是: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写出同一个标题小说的时候,我在科大读书,是个中规中矩的理工男,一心只读理论物理的圣贤书,而时尚的人们则以谈论她的先锋小说为荣。若干年过去了,我看刘索拉参演的电影《无穷动》,顿觉岁月不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她从文学女回归音乐,我从理工男跨界文学。 于是我想,一个人,是不是像《你别无选择》中的李鸣那样别无选择只能作曲,或者像我这样先得从理论物理开始,人生由不得你? 大约几年前,我慢慢确立了自己的历史观,那就是,历史没有规律可言,主要事件都是偶然的,而多数在很多人眼中的必然事件又都是无足轻重的。比如说,今天早上我到底是否吃了早餐,吃了什么,与几十年后我是否成为青史留名的文学家无关。可是,也许是远方的某个人偶然的一个念头,会导致我从北京移民到广州,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而那个起初的念头呢,在其中呈现的那个大脑可能事先也没有料到。根据我的理论,人的意识一定程度上是量子论的,也就是非决定论的。由此,我得到结论,历史没有规律可言,不可预测。 最近我读任晓雯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句...

Thu May 1, 2014 20:13
未来就在眼前

打开微信,我被大量的关于文章和马伊俐的八卦所淹没,这是我最害怕最讨厌的社交网络从众现象。未来,愈来愈多的时间将被浪费在这种从众或被从众的全民狂欢中。 这种未来,肯定难以规避,并且将发展到极致,即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狂欢中的一滴泡沫,直至人数被最大化–我很想看到这个最大人数是多少,因为这个比例也许就是人类社会彻底智能化之后失去自我的人类的比例。 未来就在眼前,是一种流行说法,更加通行的翻译是”未来早已发生,只是尚未普及”,这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但愿真正的未来不是我们今天所经历的,而是更加正面的未来,我明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性永恒不变。 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够看到已经发生的未来。多数人看到的是现在,1990年代末,多数人看到了互联网;5年前,多数人看到了微博,因为其时推特已经流行,新浪微博虽然草创但流行是不成问题的;现在,我们都看到了微信,可是3年前谁看到微信是社交网络的未来呢?恐怕就连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本人也没有看到。 技术的加速发展导致了未来很快到来,往往只需要三五年。看看过去的技术普及历史:爱迪生虽然早在1879年就发明了实用电灯,美国花了近半个世纪才普及。电灯在中国城市的普及是我出生的时候,我小时候去乡下大家还...

Sat Apr 26, 2014 14:29
宇宙暴涨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已发《南方周末》) 美国最近在南极观测到了宇宙最早的引力波,而且还验证了宇宙暴涨论。不少人会问,背后的科学是什么? 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一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确立了宇宙大爆炸论。我们的宇宙不像我们仰望星空时看到的那样,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这场大爆炸发生之后,宇宙从一个非常小的区域,也许大约有一厘米到十厘米,经过138亿年的膨胀,成长到今天直径有八百多亿光年的巨无霸。 在宇宙学这个领域,没有人再怀疑上述的大爆炸理论。不仅恒星是大爆炸之后的产物,可以说我们能够通过一切手段看到的一切都是如此,甚至连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无所不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是,这个发现恰好帮助确立了大爆炸理论。没有任何其他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中到处充满了温度一样的微波辐射,这个温度大约是2.7K,波段在一百六十吉赫。 很多人会问,大爆炸又是从哪儿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一个叫阿伦•古斯的年轻物理学家也问了这个问题。不过,他的问题比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要形而上一些。他问,为什么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到处都一样?为什么宇宙能够从一个几乎微观的大小成长到今年的巨无霸,其中含有上千亿个星系?在一篇从1979年就开始构思,直到1981年才发表的...

Mon Mar 24, 2014 09:41
微信与超人

1月21号3点多,下午在家里上网,上着上着觉得网速慢下来,接着很多网页打不开了。我以为又是我的服务商问题——我用广东的广电网络,因为价格低,经常出现类似问题,也就没有去理它,放下手机去读书了。心想,过一会就会好的。果然,读了两小时书,网络似乎也恢复正常了。 傍晚,腾讯新闻称,全国域名解析出了问题。为了轻松一下,我在微博写了两句:“三点多,我以为我家网络又出问题了,原来是全国域名解析出现问题。我猜测,也许那时整个网络出现了需要大量网络资源的超级智能。”这当然是玩笑,不过,在科幻小说中,超级智能经常在地球或其他什么星球上的网络中出现,例如文奇在《深渊上的火》开始提到的某种正在形成的邪恶智能。这种智能收集整个网络的资源,以人类无法想象的速度收集和理解信息,并做出行动。 普通人最多同时听两个人或三个人说话,人多了如果不专注去听一个人说话,则所有声音成了无意义的噪音。在中国人的会议或饭局上,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如果一个人有很多耳朵,每个耳朵分工听某个固定声源发出的声音,然后这个人的大脑也有一个的部分分配出来专门聆听和分析这个声音。假使大脑的各部分在分析和理解所有声音时互不干扰,这个大脑也许就是超人的前奏了。如果大脑在理解信息之后还能对所有信息做...

Wed Feb 26, 2014 19:33

Build your own newsfeed

Ready to give it a go?
Start a 14-day trial, no credit card required.

Create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