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前夕,喉舌们到处烘托「原地过年」的气氛,我这个对过年地点毫无讲究的人当然乐得「原地过年」。说起来,我最喜欢的一个除夕之夜,是前两年和太太去泰国过年,两个人在曼谷一个小巷子里,安安静静的各自吃了一碟糯米饭,没有鞭炮声,没有刘德华唱恭喜你发财,就是一个平静而普通的夜晚。 但今年有点特殊,我已3年未回家,过不过年的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见见家人和妹妹。所以,很快就做了个决定:在广东过年,但几天后回一趟天津老家,算是错峰出行,省钱省力。 这一趟回来,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个滨海新区的经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中。 回家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早早起床买早点。 去买早餐的路上。最近因为「创卫」使得整个城市呈现一种少有的整洁,虽然这种整洁对我这个天津人来说,显得有点奇怪...
Mar 2021
我是一个DBG(Deck-Building Game,牌库构筑类)桌游的爱好者,市面上常见的DBG基本都买过以及玩过。DBG类游戏最诱人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构筑自己的「牌库引擎」,让自己的牌库从初始的弱鸡状态,一点一点成长起来,最终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并成为整场游戏的高潮。 在我玩过的DBG桌游中,如果要排名的话,前几名大概是这样: 1,《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异形DBG 2,《Legendary: Marvel》漫威DBG(前两名是同一家公司的) 3,《夜幕降临》 4,《Xenoshyft》 在这个排名中,前两名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这两款游戏在BGG的排名也颇高,都100出头,后两款则小众很多。...
Feb 2021
来广州1年了,在此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广州。至此,北京、深圳、广州,我已经都深度体验过(上海在大学时代曾经常去,但并没有过工作经历,就不算了),对几个城市有点发言权。 北京就不说了,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线城市。在这里虽然收获了很多,但生活工作并不快乐。 今天重点讲一讲深圳和广州的区别。 我在深圳居住了6年,几年前将户口从天津迁移到深圳,所以你们能想象到我对这座城市有多深的感情。说实话,和国外的城市比,深圳差的地方还很多,但同样的,深圳好的地方,也是远超国内外的任何城市的。 深圳哪里好呢?天气好+有活力。 天气不必多说,深圳作为中国硅谷,四季如春,极端气候基本没有,气温常年保持在10℃-30℃之间,暖风和煦,空气清新,是国内一二线大城市中天气情况最好的。深圳靠海,因此无论是温度还是空气条件,都比100km以外的广州为佳。广州其实有点像「广东的北京」,有历史,有文化,有大量高校和繁忙的贸易,但空气一年四季浑浊,偶尔会出现极热或极冷的情况。从我工作的65楼望出去,总是一片灰蒙蒙。这一点,简直就是另一个北京或天津。...
Jan 2021
2020年,我只做了两件事,写公众号,以及和百度打官司。 公众号在上半年进展还可以,平均阅读可以做到三四千,动不动再来个1w+、3w+甚至10w+,然而下半年急转直下,到现在最近几篇文章平均只有1k+。 和百度的官司,是我数据转弱的直接原因。2020年8月8日,我收到北京互联网法院通知,百度因为我公众号的《百度才是中国互联网的最大毒瘤》一文起诉我侵犯名誉权并索赔50w,这个案子直到2020年12月28日才审结,贯穿5个月。虽然最后结果在预期中,但下半年一直操心这个案子,无心打理公众号,这可能是数据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好在广告商那边一直没有切断合作,从2020年3月至今,广告投放量很稳定,大致每个月广告收益在7k~9k之间,故而全年公众号收入约7万元。我和一些同行聊天时,同行说今年下半年他的广告价格在下跌,但我这边似乎一直正常,可能是因为我的定价本来也不高,对广告商来说即便降价也意义不大。...
Jan 2021
这是我在2020年10月12日发表在公众号「古老湿」的一篇关于天津经济的文章,随后删文、同时封号7天。这篇文章提到的数据,均来自公开材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搜一搜。实话,从来都不好听阿。顺便吐槽一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视化,跟美联储比起来,可差得太远了…… 天津是我长大的地方,离乡多年,依然对天津有很多特殊的情感。但同时,每每看到天津经济的负面新闻,我都能在一瞬间回想起那类似煤炭燃烧的异味空气、权力本位的行政机构、统治经济的巨型国企、孱弱的民营经济……感慨一声,「理应如此」。 2020 年上半年,天津 GDP 为 6309.28 亿元,同比下降了3.9%——而7 年前的 2013 年,这个数据是 6579.01 亿元——这意味着,天津 2020 年上半年惨不忍睹的...
Oct 2020
我从2019年7月21日开始,正式写作公众号「古老湿」,迄今已经超过1年了。 今天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粉丝数从200上升到了15000; 在这一年中,写过10w+爆款文,也写过仅几百个阅读的文章; 文章被删过几次,还有一篇被百度告了、索赔50万,还在等开庭; 认识了不少同行朋友,结交了大量「媒介」,被放过鸽子,也有忠实的甲方; 公众号产生了基本稳定的收入,生存可以保障,广告一般提前3个月就被预订光了(可能是我价格太便宜了吧)…… 也有很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至今没能撺起来一个自己的队伍,刚开始时仅有的一个团队成员也很快离职去网易哒哒写公众号了; 视频内容还是没有做起来,因为自己懒惰,没啥特殊原因;...
Oct 2020
从2019年7月22日到7月31日,团队主要在公众号上发力,连续创作了多篇文章,风格和内容从追热点、学写亚文化、到老师傅口述等,都一一进行了尝试,数据上的结果不理想,但是帮助自己理清了很多思路。 收获1:产品质量是最重要的 在此之前,我认为保持较高更新频率是保障运营数据(阅读数、转发率等)的重要方法,理由是频繁更新会增加在用户面前的曝光率。然而经过实践,在文章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频繁的更新,会显著降低打开率。用户即便看到更新,似乎也缺乏足够的动力点击进入内容页,在「古老湿」这个号早前的强人格化基础上,也仅仅有7%的打开率。这个数据对于我收集已久的精准流量来说,实在过低了。 事实上,即便是拥有较大采编团队、文章质量基本能维持在水准以上的大号,依然不日更,一方面是需要对文章做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很可能是大部分用户已经进入了对公众号的疲倦期,每次阅读后有较长的「CD时间」,在这个时间内,用户再次打开的频率会比平常低很多。...
Aug 2019
文章转自我现在写的公众号「古老湿」,欢迎大家扫码关注! 我以前觉得,「工作」是生命中最不重要的东西,是「必要的恶」。 人的自由意志并不来源于所做的事情,一个图书管理员同样可以做个一统江山的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工作就是打工,打工就是劳力,「治于人」的人生,不值一提。 工资?只是生存的必需品,出力干活、提高薪水、像机器人一样重复这个过程,就是工作的全部意义。 所以我以前经常处于一种奇怪的状态——会想各种方法、制作各种工具来优化自己的工作,但其实在心理上对工作的投入很少,工作于我而言仅仅是换取收入的途径。 改变,发生在我转职成码农之后。 入职的第一天,我就发现码农同事们的气场和以前我所见过的「职场」完全不一样——每个人认认真真的写着自己代码,偶尔互相开着玩笑,然后继续喝着咖啡盯着屏幕噼噼啪啪的敲打机械键盘。...
Jul 2019
一直关注我博客的朋友都知道,我现在的身份是一个刚刚离职的程序员,在前公司是高级开发工程师,带测试开发团队,是 Github 上 3000+ star、全球第二国内第一的量化回测框架 RQAlpha 的 contributor,同时不少银行券商私募的量化交易部门所使用的的交易系统里,很多组件都有我的代码,目测起码几年内这些代码应该还会持续服役。 再往前,我做过产品、运营,写过稿子。爱玩游戏、桌游为主,会很多种乐器,曾任浙大吉他协会主席,也搞了自己的乐队。总之经历很杂,不是传统的职场人士。 (上图是我书桌窗外的景色,未来大概率也是在这附近办公) 离职了自然要开始考虑下一份工作的事情。我的下一份工作是「创业」,确定为自媒体运营,范围包含但不限于知乎、微信公众号、Instagram等。之所以挑着三个平台,是因为目前在上面已经有了一些起色。知乎...
Jul 2019
上一次更新博客,大约是在半年前了。实际上这半年不仅仅是博客停更,我很多项目都终止了,例如公众号,例如 Python 网课。唯一不变的是,这半年在持续的买游戏和玩游戏,其中买游戏的速度还远远高于玩游戏……这就导致库存积压,却有大量游戏仅玩过一两次、甚至一次没玩过。 以及,最近申请离职了,裸辞,下周五是 last day。米筐是国内 FinTech(金融科技)行业的头部公司,无论技术还是理念,都明显强于其他竞争对手,从这样一家公司离职,略有遗憾,但又没有遗憾。我从 2016 年的编程小白入门,到参与米筐几乎所有重要项目和重要组件的开发,再到现在带领测试开发团队,一路走来可以给自己打满分了,就是重新来过一遍,也不太相信身为文科生的自己能做到更好。离职的原因很单纯,就是现在的工作已经无法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挑战;在可见的一两年内,米筐测试团队恐怕没机会到达20人以上,那么对我来说,带这样一个小型团队,工作量过低,也不能施展和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May 2019
Subscribe to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