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最受欢迎的书评
10 followers 8 articles/week
作者后记 (评论: 大地中心的人)

“你为什么会想到写凉山彝族?”2024年2月,我到凉山,聊起这部小说时(当时即将下印),第一次见面的一位彝族朋友这样问我。那几天里,一模一样的问题又出现了几次。提问者和我并不熟悉,因此我通常会回答,我是学人类学的,过去许多年里一直对非汉语族群保持关注;或者,我会开始讲述 2017 年第一次进凉山时的见闻和感受。这些朋友——有彝族,有汉族,有的年长,有的是我的同代人——听完后,大多解除了好奇,然而我总对自己的回答感到隐隐的不满,无论我回答得多么真诚。这种不满还不仅仅由于我未从文学本身来谈作品的缘故。后来我想到(还算及时!),所有这些第一次认识我、听说了这部小说但没读过的朋友们,也许将是我的读者。我应该利用最后修订这篇后记的机会,更充分完整地说出我的想法。我想,与我相遇的陌生人如此提问,大概是因为敏感于一种汉彝有别的距离。作为汉语写作者的我,或许也首先被看作一个外来者,需要缩小由诸种外部差异(语言、历史、文化风俗、族群认同,等等)构成的距离,才能真正获得对作为“他者”的彝族的处境的事实性理解,并且,只有越来越努力地深入这种理解,才能写得越“真”,越“准确”。这是任何一种跨出个人经验的...

Thu Mar 28, 2024 07:10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番外 (评论: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村下义宏是一个杀手。他的任务很简单,18点之后走进餐馆,对着佐佐木的脑门开上一枪,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扬长而去。在距离目标餐馆两条街的地方,村下将车驶进一条窄巷。自从公园封闭了侧门,这里就杂物成堆,成了一条死胡同。经常好几天也不会有人来。就算偶尔有人出现,要么是走错路的外地人,他们脚步犹豫,然后尴尬地转身折返;要么是喝醉酒的糊涂蛋,一摇三晃走进来,恬不知耻地留下一片狼藉。出发之前,一定要检查三遍所有的装备,这是很多年前就养成的习惯。这个习惯帮助村下避免了很多麻烦,比如子弹卡壳,比如少了一个备用弹夹,比如烟雾弹拉环被钩住。站在公园的围墙外,村下一边戴上墨镜,一边犹豫如果对面有人怎么办。17:59村下退后几步,然后猛然发力攀上墙头,随即一个漂亮的翻身跳入公园,就在落地的刹那,突然感到头晕目眩……18:10村下脑子很乱,有一种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的感觉。“见鬼,大概是跳下围墙的时候摔晕过去了!”他看了看手表,又看了一眼围墙,然后拍了拍风衣袖口和下摆上的泥巴,转身向餐馆的方向走去。穿过公园是一条捷径,到达餐馆只需要步行三四分钟。一对小情侣在树荫下热吻,一个姑娘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低头吃着便当,公园...

Thu Mar 28, 2024 07:10
命运交织与人性的深渊 (评论: 十七岁少女失踪事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江城市十七岁的高一女生夏绻失踪了。这桩被精心策划的“失踪案”,牵扯两个家庭三代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父亲夏清如为夏绻准备好了早餐,便去医院看望岳母。那时,夏绻还在睡懒觉。汪荻来医院看望闺蜜陈蕾病重的母亲。她先行回夏家,却发现夏绻不在家,后来,通过女儿姜采采得知,夏绻孤身一人去了南都……陈蕾察觉到汪荻的女儿姜采采可能是促使夏绻失踪的罪魁祸首,她怀疑到了汪荻,怀疑到了汪荻“无恶不作”的前夫赵树,几十年情谊瞬间化为灰烬。汪荻的父亲汪瀚洋曾是70-80年代江城市龙头企业里最受关注的业务骨干,她的母亲廖芬芳热衷将她打扮得像小公主一样,她是江棉厂内人人艳羡的小孩。陈朝阳与汪瀚洋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的女儿——陈蕾与汪荻是好闺蜜。汪荻在信任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出自己的张扬,然而无形中伤了陈蕾,从一支发簪可以看出,最开始出现在汪荻小时候的头上,后来出现在陈蕾年长时的头上,陈蕾起了比较之心。后来汪荻父亲因证明自己的清白而自杀,汪荻的生活一落千丈,父亲去世前是江棉厂副厂长的待提拔人选,父亲去世后,他的好友陈朝...

Wed Mar 27, 2024 02:47
科幻故事灵感手册 (评论: 怪诞脑科学)

  CRISPR Cas9是一种可以直接对基因进行编辑的技术,它可以简便快速的修改基因,基础生物学因此迎来大发展,说不定可以创造出各种人造人。   2014年,中山大学黄军博士等人成功实现了世界首例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引发了伦理争议。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不过人类已经成功实现了细菌等简单的基因组化学合成。这种技术同样也可以用于人类。   《怪诞脑科学》这本书是是作者池谷裕二在《经济学人周刊》上的首卷语集结而成,每一篇文章大概两分钟就能读完。   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大脑的运作原理,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脑神经知识,了解这些能够更好的了解人类怪诞的行为。   譬如,大脑的基本设计是通过少量信息最短时间内做判断,深思熟虑处于次要位置。...

Tue Mar 26, 2024 02:30
桃源何处可避秦?——陈寅恪对《桃花源记旁证》的一则小改动 (评论: 金明馆丛稿初编)

陈寅恪在1935年末写作、1936年初发表了一篇论文《桃花源记旁证》。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大背景下,探讨一个历史问题:五胡乱华,哪里是可以保存中华文化血脉之所?请注意,这是《清华学报》的最初发表本东北(慕容之政权)不是合适的地方,南京(孙吴之故域)也不是世外的乐土,所以“非本篇范围,可置不论”。倒是沦陷区自己建造武装割据的防御工事(堡坞),有点意思,所以是本文着重讨论的对象。这种堡坞起源于西北,也以西北为多。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另一部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也说:中国将来如果要有希望,必须学习汉唐,全力经营西北。《桃花源记旁证》全文的结论是:抵御异族的桃花源,不在南方的政权,而在西北的坞堡(窑洞)。1945年末,他写了“补记二”,欣慰地说:我十年前所见不虚。(以上可参考李光摩《桃花源记旁证发覆》,另外也加入了我自己的一点猜想和佐证。以下是我补充的一条新证)1963年,陈氏清理旧稿,“略加补正”,形成《金明馆丛稿初编》。(见今本自序)《旁证》有一则细微但重要的补正。他说:无论东北、西北还是南京,都不是避秦之所,只能靠民众自救。为了排版方便好看,引用简体横排本,罪过罪过!...

Sat Mar 23, 2024 00:57
和周克希译本的简单对比(贡布雷 第一部分) (评论: 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

对陈太乙译本期待已久,感谢友邻Simonoth老师惠寄试读本。此前中译读的是周克希译本,所以就随读随记,简单做个对比。原文视情况附上。Disclaimer:因为是一边听原文有声书一边读的陈译本,碰到费解之处才会找周译本对照,所以难免显得陈不如周(这种读法很难兼顾陈比周出彩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读下来的感觉和《哈德良》一模一样:陈译更忠于原文,但缺了些变通,有的地方过于质直,读起来稍微有些吃力;也能看出她有刻意保持陌生化的地方,毕竟原文本身就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陈也没选择讨好读者。周译则更灵活一些,不过有时准确度打了些折扣。(很像Lydia Davis的新英译本和Scott Moncrieff的旧英译本之间的区别。)另外可以看到普鲁斯特中译进行到现在,不少句子在理解层面还是存在分歧,两个译本的硬伤也都还是有一些。也可以说周译如蜂蜜,流畅而绮靡,不过偶尔过于顺滑,一些东西便滑过去了;陈太乙的译文则像牛轧糖,粘牙,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硌牙,但也可以说是有嚼劲,有些地方需要嚼好几下…如果想在陈太乙这里找「好读」的普鲁斯特,恐怕要失望而归了。若是想要领略与此前译本风味大不相同的译文,倒是不妨一读...

Fri Mar 22, 2024 01:27

Build your own newsfeed

Ready to give it a go?
Start a 14-day trial, no credit card required.

Create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