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电视剧《县委大院》,从中一窥中国县级政府单位的运作模式。剧中的林志为刚一毕业就从县委办的科员开始,很快成为了县长联络员,也就是秘书,再后来成为长岭村驻村第一书记。这小伙子从一个大学毕业生开始,职场上算是从高层路线出发,较为顺利。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职场上的陈年往事,即进入一份工作,选择从哪里开始?高层路线还是基层路线? 我当年进入企业并没有人提点,在面对高层路线还是基层路线两个选择时,我直接选择基层路线,总觉得好饭不怕晚,练就自己的业务能力后也不迟,因此一直在项目基层上默默无闻地做认真做事,虽然自己进步较快——确实见识了真实的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但也因为一直在基层做事,一直难有机会独挡一方。 这样一个选择的总体结果是实际上的职业发展步子较慢,到后来大环境一变,成为一个项目负责人的机会就更加希望渺茫。到后来几乎成了一朵奇葩——成了片区公司的唯一的一个博士员工,高层领导也注意到了我,他打算让我去当总裁秘书——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我当时就婉拒了。...
5d
最近有一篇论文Age-stratified infection fatality rate of COVID-19 in the non-elderly population(可点击链接免费下载PDF),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死亡率数据(90%数据收集时间早于2021年1月份,当时还没有大量疫苗接种),文章的大致研究结论如下: 在疫苗接种前的31个系统性的国家血清流行率研究中,估计0-59岁人群的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中位数为0.034%,0-69岁人群为0.095%。 0-19岁的中位感染死亡率为0.0003%,20-29岁为0.002%,30-39岁为0.011%,40-49岁为0.035%,50-59岁为0.123%,而60-69岁为0.506%。 在全球范围内,0-59岁和0-69岁的人接种疫苗前的感染死亡率可能分别低至0.03%和0.07%。...
4w
又到一年伊始,不少机构和智库就开始放出一年预测,毕竟人们总是很喜欢往前看,而把过去的事情忘记,也很少有人回顾过去一年那些曾经作出的预测。 看到有人分享中金2022年所作预测的复盘后结果:10个预测错了9个。随口预测明天下雨的概率都有50%,他们这些分析师的预测成功率,简直就是非常成功的“反指”(反向指标)。 我感慨:看着精英群体,实则草台班子。这几年,我也越来越对这些专家、精英的水平不敢恭维,具体一点就是这两年的的经济和医学领域,一次次拙劣的表现,让他们逐渐丧失了公信力。 诚然,预测未来是很难的,很多预测模型都是“垃圾进、垃圾出”(Rubbish in, rubbish out)。谁都没有上帝的视角,未来受到的干扰因素又很多,哪怕是对于过去的数据和信息,预测者也掌握不够。 针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听说英国女王写信质问经济学家们:你们怎么就没有预测到这样的危机?经济学家们说,我们平时搞的模型没有全球这么大。...
4w
直接一点,我们来谈谈钱吧。 过去的一年里,总体来说整体账面亏损60%以上,这个比率和马斯克的TESLA股价70%下跌幅度、Cathie Wood的ARK ETF基金2022年度亏损比例65%差不多。主要原因是俄乌战争、新冠病毒疫情和全球大通胀环境下,美国的美联储美元加息,使得美元走强,直接导致其它资产价格都下跌,尤其是前几年美联储放水带来的泡沫,都得到了刺破。 与亏损形成对比的是,个税缴纳记录显示,今年个税纳税总额已经超过6位数,为历年来最高值——估计以后也难以重现了,不经意间给国家做了一点点实际的贡献。这其中的原因纯属偶然,并不是个人常规收入有了提高,而是因为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单位给了我一笔钱购置房产,这个偶然所得收入交了一大笔所得税。 但一年来的亏损,也让我有了几个比较深刻的收获。...
5w
今年是我到学校任教的第二年,作为一名专任教师,在这一年里,我继续以责任心、热忱和毅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完成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下面我总结一下过去一年的工作,顺便也展望未来。 思想工作 国家要求,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些要求需要人民教师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当中去。 在秋季学期,我很荣幸地被学校选为教师代表向全校教师汇报:坚定理想信念、潜心立德树人——2022年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学习心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应该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Jan 2023
考虑到现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在大规模招聘新教师,将有较多的年轻毕业生面试者会遇到面试问题。作为非专业面试官,我参加过一些国内外的招聘面试,有必要从面试官的角度来总结一点经验技巧给新人参考。 首先,你要认真准备,这是很重要的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 如何准备?细到你的发型、妆容、服饰,大到对面试内容、面试设备熟悉程度。 有的女士披头散发,穿的衣服也极为宽松,男士不修边幅,穿着也非常随意,好像是忙得没有时间来面试似的。再好的内容也需要一定的精心包装。这些细节不能给人一种干练的精气神,也没有给面试官一种你很想这份工作的愿景。 正式面试,它不是选美比赛,更不是随便来聊天了解情况,是用人单位的面试官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初步决定是否录用一个人的黄金时间。面试者如果连这十分钟都不能认真准备,很难想象将来在工作中,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Jan 2023
从10月初时,我在日志《管中窥豹、见微知著》中提到,国内的疫情可能会有变化。我的直觉是不能再这样子持续下去了。 记得有一次和2个领导散步,我当时就说疫情一定要放开,我反问:就像当年的大跃进,难道毛主席那么聪明的人不知道亩产万斤是不可能的?当年的灭四害,也是一样的道理,灭了三年,可是哪一害到如今不存在于这个地球上——当年作为四害的麻雀更是冤枉到家?与常识作斗争,人类斗得过吗? 新冠疫情也一样,想把病毒彻底消灭,不惜一切代价消灭,那代价就是人类消灭自己,何况现在的变种毒性已经弱多了,毕竟发达国家早已和病毒共存——2022世界杯的观众席没有任何口罩就刺激了我们的常识神经。 再到后来注意到各大城市大学生们群情激动,于是今年的全国大部分高校提前准放假,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都回到家中,给的理由是疫情防控,这样的理由明显站不住脚,因为全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相反,他们恢复线下上课。毕竟有些大学生们会叫板老人们:不要欺负年轻人。...
Dec 2022
最近我再一次被人工智能AI震撼。 我在统计学生的网课出勤情况,将腾讯会议里的签到记录导出来后,里面的签到记录并不方便使用Excel表格处理,因为签到信息是一个学生一个可能是真名的昵称再加一个备注名,这与一个班级的真实名单并不相符,而且签到记录有很多份。 我于是想到了Python程序来处理文本。我本想自己研究写一段代码——但我其实对Python很不熟悉,于是灵机一动,听说AI可以写程序,便告诉ChatGPT: 编写一段Python程序,用来从一个中文文本文件里统计指定一串姓名各姓名出现的次数,如果每一行出现多次,该行只能算一次,并将统计结果存到一个新文本文件中。 AI几秒钟后立即给出我答案: # -*- coding: utf-8 -*- # 定义一串姓名 names = ['张三',...
Dec 2022
在某AI爱好者群里,有朋友分享一个图片如下,图中A,B两个格子的颜色,肉眼是不是觉得不一样? 但事实上,它们在计算机中的RGB颜色值都是:120,120,120,完全一样——把AB两格子分别截图出来就明白了(见下图)。 这表明: 周边环境、平台很重要——一条真的金项链戴在乞丐身上被以为是假的,但戴在富豪身上的假金项链一般没有人怀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们以为的真实世界与真实世界并不总是一回事。 从理工科的研究角度来说,把这个问题扔给了ChatGPT这个人工智能AI: 问:Edward H.Adelson的方格视觉欺骗图中,A、B两点的底色实际上是一模一样的。请阐述下背后的视觉欺骗原理? 答:Edward H.Adelson的方格视觉欺骗图的背后的视觉欺骗原理是,人们的视觉系统会根据周围的环境来判断一个物体的颜色,而不是单纯的看到物体本身的颜色。在这个欺骗图中,AB两点的底色实际上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由于周围的环境不同,人们的视觉系统会认为AB两点的颜色不同。A点周围的环境是深色,而B点周围的环境是浅色,所以人们的视觉系统会认为A点的颜色比B点的颜色要深一些。...
Dec 2022
以下是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案例。原文的标题是:“自媒体行业,年底了晒晒收入,感谢这个时代”,发布在虎扑网上,但不知什么原因,已经删除了: 昨晚例行发了篇文章后,今天一醒就睡不着了,HP有大号,怕被认出来,就开了个小号暗搓搓地分享下。 简单说说我自己吧,真实性不用太过较真,权当个故事听听。 个人背景:毕业4年了,生化环材本科,学渣一枚,研究生家里出钱出国水了个商科硕士,回国后第一份工作被安排到了老家国企,干了一段时间没什么意思,就出来自己做自媒体了(有了一定粉丝才辞职的)。 做自媒体的起因:我本人是重度的小破站和微信公众号爱好者,长期看观察者网等爱国自媒体。本科阶段非常相信观察者网,出国后发现好像世界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在国外待了两年,英语水平见长,会懂得看英文新闻了,发现他们的很多视频的素材基本是二次加工于英文原视频,后面就不再看了。当时不仅仅是观察者网,其他爱国自媒体我都有关注。...
Dec 2022
Follow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