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飞天马戏团 微信公众号文章截图 今天,上面这则报道吸引了我的注意,其中说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发现“针灸治疗哮喘”的深层原理,研究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并荣登封面。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找来了这篇论文[1],想看看“针灸治疗哮喘”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机理。 这个研究的通讯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杨永清教授和美国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医学院的路易斯•乌略亚(Luis Ulloa)教授,他们发现,一种叫做transgelin-2(TG-2)的蛋白质有望作为潜在的成药靶点,用于治疗哮喘。这个出色的研究不仅登上了《科学·转化医学》的封面,还在《科学》的主页上得到了专门的介绍。...
Feb 2018
本文作者:芸芸 在临床确认的妊娠中,有15%会发生流产[1]。在这些流产的案例中,有超过50%与母婴免疫耐受功能缺陷有关[2]。 “母婴免疫耐受功能缺陷”是什么?能造成这么高比例的流产!?有什么应对的措施吗?不久前,来自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杜美蓉团队,在《科学·信号》(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揭示了一种免疫蛋白表达和早期流产之间的关系[3]。 “母婴免疫耐受功能缺陷” 婴儿的基因,有一半来自母亲,另一半来自父亲。换句话说,对母亲的身体而言,胎儿的一半基因是不属于自己的异源基因。所以每一次顺利的妊娠,差不多可以看作是一次成功的异源移植。 既然是外来“入侵”的,自然就容易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排斥。所以在妊娠的过程当中,母亲的身体需要进行复杂的调控来获得免疫耐受,维持妊娠的正常进行。这期间一旦母婴之间的免疫耐受受到干扰,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妊娠并发症——自然流产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Feb 2018
本文作者:Alulull 雄鸡一唱天下白,公鸡打鸣时的动静搅碎过不少人的美梦。曾经有学者推测,如果在公鸡头部测量的话,打鸣声的声压级直逼130分贝,堪比飞机发动机。我们人类若是暴露在这种水平的噪音之下,短短1秒就会听力受损。那么公鸡自己是如何忍受住自己制造的噪声呢? 一群来自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决定较真一把。他们找来3只品种不一的成年公鸡,并在它们的脖子上绑上微型麦克风,位置刚好在外耳道开口附近,以还原公鸡耳里听到的声音效果。 挂在外耳道附近的麦克风,以及挂在一定距离外、鸡舍栅栏上的麦克风。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根据他们在2017年12月发表于《动物学》(Zoology)的论文,3只公鸡的实力轻松超过了前人的预估,其中一只打鸣平均声强甚至达到了142.3分贝——在这种音量下,人类内耳的毛细胞会损伤乃至死亡,导致听力受到长期损伤,如果连续听上几分钟,就会头晕目眩。...
Feb 2018
本文作者:Catherine Clifford等 (之肴/编译)如果说 AI 能读懂出你脑子里在想的事,你敢信吗? 听起来是不是痴心妄想?过去可能是,但现在日本的京都大学,已经有四名科学家正将其化为可能。就在2017年12月下旬,Guohua Shen, Tomoyasu Horikawa, Kei Majima 和 Yukiyasu Kamitani 四位学者,在 BioRxiv 平台上公布了最新的研究结果:AI 读心术 。 图片来源:NewsTarget 其实自 2011 年以来,就有研究人员将大脑活动与观看图像时的记录建立联系,重现了电影片段,照片甚至是迷幻的意象。但是都有其局限性:有些只处理脸部区域,另外一些则无法从零开始构建图像,必须从预先设定的“人”或“鸟”等类别中进行选择。而京都大学的这项工作,则能立即生成可识别的图片,甚至能产生各种从没见过的形状...
Feb 2018
本文作者:日色提 2017年入冬之际,流感再一次肆虐于北半球的大部分国家。自1510年有记载以来,流感局部流行或世界大流行已超过30次,饶是如此,流感病毒之于人类似乎依然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它身上,人们屡屡有改变认知的新发现。前不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马里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者撰写的新论文,结果表明,流感病毒在人际间的传播力比以往认为的更强。只要 “同呼吸”,可能就足以 “共命运”。 搞定流感疫情,先得阻断传播 全球流感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各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生显著变异,只是甲型与乙型各领风骚两三月,但去年入冬以后,中国和北美地区的流感发病人数持续高企,欧洲监测到的流感活动也较往年显著增加。 个中原因固然与世界卫生组织对2017年流行的优势毒株预测失准,漏掉了乙型流感中的Yamagata系,使得基于疫苗的防线出现疏漏有关,但流感病毒的超强传播能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小觑。...
Feb 2018
本文作者:水白羊 昨天,“慧眼”卫星经过半年多的“试用期”,顺利“转正”,正式担当起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致密天体的研究任务。自从2017年6月15日发射升空,这半年多的时间,“慧眼”经历了怎样的“试用期”?“转正”之后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科学人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HXMT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教授。 张双南教授 在半年多的在轨“试用期”里,“慧眼”卫星以超出预期的优异成绩完成了自己的各项测试任务。“慧眼”搭载的高能X射线望远镜(HE)和低能X射线望远镜(LE)的能量分辨率都达到了同类仪器的国际最好水平,还凭借高能主探测器面积大和波段宽的特性,成为国际上在0.2-3MeV能区有效面积最大的伽马射线暴探测器。...
Feb 2018
本文作者: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vicko238/译,锦衣Reload、Ent/校)众所周知蛇类会呈S形运动。但是它们另一种独特能力就不那么为人所知了。 蛇类可以呈直线爬行。 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生物学家布鲁斯·杰恩(Bruce Jayne)研究了蛇类运动机理,揭示出蛇是如何像火车过隧道般前行的。 “这是在有限空间里很好的移动方式,”杰恩说,“很多体型巨大的蛇类都这样运动:毒蛇(viper)、大蟒(boa constrictor)、水蟒(anaconda)、蟒蛇(python)。” 杰恩的研究《没有摆动的爬行》(Crawling without Wiggling)发表在2017年12月的《实验生物学期刊》(Experimental...
Feb 2018
本文作者:Nature自然科研 原文以The drug-ma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为标题,发布在2017年12月26日的《自然》新闻特写上。原文作者为阿谢尔•穆拉德(Asher Mullard)。 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帮助化学家在浩瀚的化学药品宇宙中寻找更好的药物 在2016年,Sunovion制药公司交给一些老员工一项特殊任务。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公司总部,化学家们被要求进行一项寻找新药最佳先导化合物的游戏。在他们的工作站中有包括几百种化学结构的网格,其中只有十种标有相关生物学信息。专家们必须基于他们辛苦学到的化学结构及生物知识来选出其他可能作为候选药物的分子。在11位选手中,10位为这项任务冥思苦想了数小时,但剩下的一名选手却在几毫秒内就轻松完成,因为这名选手是一种计算机算法。...
Feb 2018
本文作者:邢立达 今天,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一张距今大约一亿年前的琥珀里发现了一只几乎完整的小鸟!本月下旬即将出版的中国顶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英文版)将用封面故事发表关于这张琥珀的新发现[1]。 月末即将出版的《科学通报》(英文版)将用封面故事报道“煎饼鸟”的发现。图片来源:《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 等等,一“张”琥珀? “煎饼鸟”标本自然光照片与荧光照片。图片来源:邢立达 这枚琥珀产自缅甸北部著名的琥珀产区克钦邦胡冈谷地。根据火山灰测定,大约形成于一亿年前,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那时,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热带环境中的动植物,常常会被柏类或着南洋杉类植物的树脂包裹,然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保存至今。...
Feb 2018
本文作者:王善钦 宇宙中有一种特殊的星系,因其中心的黑洞疯狂吞食周围物质而发出极强的光芒,但因其发光区域比普通的星系小得多,乍看之下更类似于恒星,因此被称为“类星体”。人类通过观测与分析,确认早期宇宙中的类星体中含有超级巨型的黑洞,它们的质量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太阳那么重。这些黑洞如何在宇宙年龄不到10亿年时就长成如此巨大的规模,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热门课题。不久前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给出了一条新的线索[1]。 类星体与巨型黑洞 早在1960年,天文学家就发现了所谓的“类星体”,它们比星系小得多,远远看上去像是恒星,但亮度却可以比整个银河系还亮几百倍以上。此后不久,就有理论天文学家解释了类星体的发光原理:星系中心的巨型黑洞在吞食大量物质(气体和尘埃),这些物质在落进黑洞的过程中相互摩擦、加热,发出强烈的光芒,就如非洲草原被狮子吃掉的斑马临死前发出悲鸣。...
Feb 2018
Subscribe to RSS Feeds, Blogs, Podcasts, Twitter searches, Facebook pages, even Email Newsletters! Get unfiltered news feeds or filter them to your liking.
Get Ino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