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 followers 0 articles/week
美国孩子上学真像你以为的那么轻松吗?

  一名家长带着小孩参加活动(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美国孩子上学很轻松吗?》) 惠特尼中学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你得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以便有精神熬夜苦读。 美国教育协会(NEA)曾经颁布过一条指导原则,即:美国中小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不得超过其年级数与10的乘积。比如,一年级小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应该最多花10分钟做完;二年级最多花20分钟。十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中一年级)的家庭作业,应该至多100分钟做完。 然而这终究是个不可实现的理想,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周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从1981年的2小时38分钟,增加到2004年的3小时58分钟。美国国家教育数据中心2007年的统计显示,美国中学生当年每天的作业时间高达6.8个小时。...

Sat Apr 29, 2017 06:03
刺青与普拉达一样已成阶层标志

刺青与普拉达一样已成阶层标志 。图为贝克汉姆身上的刺青。(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刺青与普拉达》) 高开放性人群,相对于乡村音乐,他们更偏好嘻哈;相对于历史纪实作品,他们更喜欢玄幻穿越;相对于安适的三线县城,他们更渴望快节奏的北上广深;对于刺青、蹦极、同性恋、惊悚片、暴力电玩、空中滑板等等,他们都有着更高的接纳、体验和认同。 坐标上海。来回办公室的路上有一家叫“夜舞坛”的刺青社,开了有两年了。过了清明,一路上又看见了两家新开的刺青社。从家到办公室差不多是八公里路,八公里有三家刺青,莫非刺青正在成为流行? 在许多青少年眼里,刺青很“酷”。什么是“酷”?“酷”是一种炫耀,是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一种努力。换言之,“刺青”是一种地位商品。...

Sat Apr 29, 2017 05:42
老师该有适度体罚权吗?

我爸爸是一名律师,因此我对法律有着浓厚的兴趣。我非常喜欢向爸爸请教法律问题,也经常与爸爸举行辩论赛,妈妈就成了裁判,我们家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 最近我们看到一个关于小学生打老师的视频,这名小学生在教室里不服管教、辱骂老师甚至用凳子砸老师,期间老师始终保持克制并劝阻该学生,但未收到任何效果。于是我们家就老师该不该还手展开了讨论。我的观点是老师不能体罚学生,爸爸觉得应该有适当的体罚。我和爸爸谁都不能说服对方。 后来爸爸从书柜里取出一本厚厚的书,大约有我们四五本语文课本这么厚。爸爸说这本《法律之门》至今仍然是美国法学院通用的教科书。 爸爸翻出一个案例读给我和妈妈听。 这是美国十九世纪北卡州最高法院的一个案例,一名小学女教师用鞭子打学生,学生身上留有鞭打的伤痕,伤痕在几天内消失了。一审女教师被判有罪,教师向北卡州高等法院上诉,高等法院法官在判决书中说:教师的权力很难定义,它类似于家长的权力,老师和家长一样,最神圣的义务之一是培养孩子成为有用的、品行良好的社会成员。家长和老师就必须有一些纠正孩子恶习的方法。所以任何管教,无论如何严厉,如果只是产生了暂时的疼痛而没有永久的伤害,就是允许的,因为它是矫正孩子们所必须的。但是,任何可能...

Fri Apr 28, 2017 17:43
慈善捐款,应让人捐得明白

最近,本地又下发文件,让各个单位搞“慈善一日捐”,即每个职工捐出一日的工资。 近年来,这几乎已经成为惯例。每到四月份左右,捐款活动就会来一次。而且,类似的捐款还不止这一个。再过一段时间,还将有个“博爱一日捐”。也就是说,作为公职人员,一年之中我们将最少捐款两次。每人一次多则一百元,少则几十元,两次加起来也不过二百元。 尽管每人的捐款数额并不大,但大家对这样的捐款方式还是有些看法。 首先,文件里虽说捐款坚持自愿原则,但实际当中,出于各种考量,你很难做到完全自愿。比如说,如果不捐,那么你得考虑他人尤其是领导的看法。有一次,我和两位同事捐得比别人少,事后还被领导建议作了补捐。捐款到了这种地步,与“捐”的本意恐已相去甚远。 其次,捐款的具体用途或流向,并未向我们公布过。 关于捐款的用途,文件里是这么说的,看似全面详细,实则模糊笼统:“用于开展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其他公益活动。”...

Fri Apr 28, 2017 17:43
人生不是用来放弃的

2016年6月6日,一中学的男生宿舍内,一名考生在复习备考。(新华社记者 刘潺/图) 近日,班里的一名男生说不想学习了,课前问他原因,他说学校一年没几个靠大文大理考上重点大学的,学和不学都一样。我临时起意,改变了当天课堂的内容和主题。 我抛出这个学生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认同这个男生观点的学生还真不少,不过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一女生站起来说:我进校时的成绩本来就不好,想靠文化课考上好大学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啊,我要靠我的特长画画走进我喜欢的大学。 我表扬了这个女生,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学校高三年级有专门的特长班,历届特长班的升学率基本都是百分之百。上届因为报读特长班的学生太多,又成立第二特长班,我正好带这个第二特长班。谁也没想到,第二特长班的升学率一点不比第一特长班差——此刻,我看到许多学生眼中泛起希望。...

Fri Apr 28, 2017 13:34
中产们从范雨素身上读出了什么?

范雨素(东方IC/图) 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到老舍的《骆驼祥子》,再到路遥的《人生》、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这些“进城者”的故事几乎都是描述外省青年遭遇大都市最后却被碾压,《我是范雨素》没有超脱出这个母题。它击中了中产阶层的内心,它关于进城者的叙事满足了中产阶层的自怜,关于乡村的叙事,又为中产们在都市里的奋斗和吃苦找到了合理性。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中产们从范雨素身上读出了什么? 范雨素火了。 但这个“火”,并不是像《人民的名义》般全民性地火爆,范雨素的火主要在小资(他们其实是“预备中产阶层”)和中产群体,看看推送关于范雨素的文章,主要是一些逼格较高的媒体公众号。笔者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不知道范雨素是谁,快手的用户们本来就和推出范雨素文章的正午故事的用户,属于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人家正午故事的定位是,“满足城市中产的深层阅读需求”。...

Fri Apr 28, 2017 09:38

Build your own newsfeed

Ready to give it a go?
Start a 14-day trial, no credit card required.

Create account